新型微生物多糖威兰胶的发酵研究
【摘要】:威兰胶(Welan Gum、又名威伦胶或韦兰胶)是由细菌发酵生产的胞外杂多糖,过去的名称为S-130。威兰胶是美国的Kelco公司上世纪80年代继黄原胶和结冷胶之后开发的最具市场前景的微生物代谢多糖之一。因其特定的流变性和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在石油开采、建筑、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开发价值。
研究了威兰胶的发酵特性,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和发酵培养条件,探讨了威兰胶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对威兰胶样品的分子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最后对制得的威兰胶样品进行了流变学性质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本研究以威兰胶产量和黏度为指标进行了发酵工艺的优化,并研究了其代谢规律。确定发酵培养条件为:40g/L蔗糖,4g/L复合氮源(20%硝酸钠和80%的牛肉膏),2g/L KH_2PO_4,0.1g/L MgSO_4,0.5mL/L的0.1%FeSO_4。初始pH为7.2~7.4,5%的接种量、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转速为200r/min、30℃恒温培养58h,威兰胶产量从9.326g/L提高到21.767g/L。菌体在培养到对数生长期中后期接种,即16h~24h,而大约44小时后进入衰亡期,生物量缓慢下降,威兰胶产量迅速上升,因此发酵时最好在16h~24h接种,可以避免或缩短停滞期,缩短发酵时间。通过对威兰胶粗品的预处理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工艺,得到了纯化样品,用传统化学方法、薄层层析、离子色谱、红外光谱、气质联用等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威兰胶结构中含有鼠李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百分比分别约为:36.06%,32.58%,8.98%,5.28%,14.33%。总糖含量84.95%,乙酰基含量为5.8375%;糖苷键类型主要为B构型。
对威兰胶流变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确定了成兰胶水溶液为高假塑性流体,其黏度在不同的温度(30℃~121℃),浓度,pH范围(2~12),盐离子(钠、钾、钙、铝)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极其稳定,与黄原胶比较具有更好的效果。
|
|
|
|
1 |
刘如林;李志明;施贻君;衡斌;;黄原胶中丙酮酸含量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89年04期 |
2 |
程蓉;张永奎;张春红;杨军;杨秋艳;;高丙酮酸黄原胶的发酵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3期 |
3 |
周晓薇,黄谷亮;糖类发酵产品——黄原胶[J];四川食品与发酵;1998年04期 |
4 |
李柏林,刘以祥,欧杰,徐明全;野油菜黄单胞菌源黄原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4年11期 |
5 |
陈超;王君高;周喜燕;黄盟盟;;黄原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J];中国酿造;2009年04期 |
6 |
曹持平;陈少萍;谢勤;周丽萍;王宝秋;;发酵制取黄原胶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1991年02期 |
7 |
王德润,于宪潮,赵大健,曹武雄,樊廷玉;黄原胶分子形貌的电镜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0年01期 |
8 |
许浩;李朋富;陈丽;高云;陶芳芳;刘志礼;;集胞藻胞外多糖的流变学性质和乳化活性[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9 |
许时婴,李飒爽;黄原胶对色拉调味料的流变性质与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1989年04期 |
10 |
李卫旗,姚恕;反应器结构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6年01期 |
11 |
金义光,陈迪虎;黄原胶在混悬剂和软膏中的应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1年06期 |
12 |
阎红,陈云川,袁新宇;黄原胶在中式烹饪中的应用初探(一)[J];食品科技;2002年08期 |
13 |
王德润,于宪潮,赵大健,曹武雄,康兆文,王益;黄原胶分子量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7期 |
14 |
张俐娜,黄爱辉,徐静娟;黄原胶的数均分子量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8期 |
15 |
朱圣东,童海宝,陈大昌,谢德成;醇析法分离提纯黄原胶工艺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03期 |
16 |
;黄原胶的性能与应用[J];化工中间体;2003年Z2期 |
17 |
王晓静,李世强,李晓波,孙志民;动态膜过滤对黄原胶浓缩的应用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
18 |
韩明,施良和,叶美玲;黄原胶以三价铬交联的水凝胶的脱水行为[J];高分子学报;1995年05期 |
19 |
詹晓北;黄原胶工厂生产技术[J];食品与机械;1995年04期 |
20 |
;黄原胶(或汉生胶Xanthan Gum)[J];牙膏工业;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