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蚊抗药性检测靶标基因的筛选、鉴定及现场初步应用

于辛酉  
【摘要】:蚊媒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类传染病之一,包括疟疾、登革热等,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化学防制是控制蚊媒病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杀虫剂对于控制蚊媒病的传播非常有效。然而随着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蚊媒的抗药性也随之发生和发展。至今抗药性已成为当前控制蚊媒病的最大障碍。蚊媒抗药性治理的前提在于早期发现抗药性和监测抗药性的发展。所以,发现并研究新的抗药性靶标基因,建立蚊媒抗药性现场检测方法一直是蚊媒病防治研究的重点课题。 本研究选取在我国分布广泛的淡色库蚊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包含细胞色素P450家族、GST家族等25个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的基因芯片,检测实验室种群及现场种群中上述基因的表达情况;然后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从中筛选并初步鉴定出可作为抗药性检测的候选靶标基因;进而在多个现场种群对候选靶标基因进行进一步验证,鉴定出现场抗药性检测靶标基因,以期为建立蚊杀虫剂抗性的现场检测和动态监测方法奠定基础,并有望为深入阐明蚊抗药性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WHO幼虫浸渍法建立了淡色库蚊实验室种群的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通过WHO成蚊接触筒法建立了淡色库蚊南京现场种群的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 2成功构建了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谱芯片。经RNA的质量控制的结果显示:待测样本的总RNA含量6μg,OD260/OD280≧1.8、OD260/OD230≧1.6;荧光标定效率均大于10,最高为25.2;数据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各个样本进行生物学重复检测及技术性重复检测时,相关系数r值介于0.951-1.000间,这些结果说明:芯片杂交质量合格,待测样本的数据的可信度高、重复性强。 3基因芯片检测了25个杀虫剂抗性相关的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实验室种群及南京现场种群)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表达差异。 基因芯片中点制的8个已报告的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P450家族成员,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各个基因间的表达趋势在实验室品系及现场品系间并不一致。结果提示,在蚊代谢抗性形成过程中,P450家族各成员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在本研究中,GSTT2在南京现场种群抗性品系中高表达2.75倍;而实验室种群抗性品系较敏感品系高表达1.28倍,未达到实验设定的1.5倍差异表达阈值。由此推测,GST与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密切相关,而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抗性中可能不发挥作用或不发挥主要作用。 南京现场种群中表达上调的基因较实验室种群明显为多。可能的原因一是实验室种群和现场种群以及各现场种群间生活的不同环境,其影响了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尤其是一些代谢酶类基因;其二,现场种群抗性品系经由WHO成蚊接触筒法定性检测,各品系间抗性水平可能差别较大,表现为不同的量效关系。这些基因虽然已被实验确认为昆虫抗药性基因,但其似不适合作为蚊现场种群抗性的检测靶标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鉴定出11个候选基因做为抗药性检测的候选靶标基因。这11个基因包括:糜蛋白酶2(chymotrypsin-2)、细胞色素P4506A1(cytochromeP4506A1,CYP6A1)、细胞色素P4506Z10(cytochrome P4506Z10,CYP6Z10)、谷胱甘肽S转移酶T2(Glutathione S-transferaseT2,GSTT2)、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肌球蛋白轻链2(myosin light chain2,MLC-2)、视蛋白-1(opsin-1)、蛋白酶体β亚单位6(proteasome subunit beta type6,PSMB6)、核糖体蛋白磷酸化酶(ribose-phosphate pyrophosphokinase, RPP)、核糖体蛋白S29(ribosomal protein s29,RPS29)9和胰蛋白酶-2(trypsin-2)。 4在南京现场种群中,用定量PCR技术对11个候选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CYP6Z10和PSMB6的表达趋势相一致。 在实验室种群或现场种群,CYP6Z10均在抗性品系高表达,分别为敏感品系的3.60倍(p0.05)和5.60倍(p0.05),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其在南京现场种群中的抗性品系高表达2.56倍(p0.01)。结果提示,CYP6Z10参与了蚊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代谢作用。Komagata等在致倦库蚊的研究中还发现,CYP6Z10的表达不依赖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其在蚊卵、三龄幼虫的第1、2、3天、四龄幼虫的第1天和第3天及雌性与雄性成蚊间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本实验选取的淡色库蚊均为羽化后3天的雌性成蚊。以上结果提示,CYP6Z10有望作为蚊成虫或幼虫现场种群抗药性检测的靶标基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实验室种群或现场种群,PSMB6均在抗性品系高表达,分别为敏感品系的8.40倍(p0.05)和2.26倍(p0.05)。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其在南京现场种群中的抗性品系高表达3.57倍(p0.05)。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PSMB6在抗性蚊细胞中高表达,为敏感蚊细胞的2.50倍(p0.05)。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PSMB6在抗性蚊幼虫中高表达,是敏感蚊幼虫的1.41倍(p0.05)。结果表明,在蚊细胞、幼虫及成蚊的抗性品系中,PSMB6在mRNA水平均高表达,而且在蛋白水平也具有表达差异,进一步证明PSMB6与蚊对杀虫剂抗性密切相关,其有望作为现场种群抗药性检测的靶标基因。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CYP6Z10和PSMB6均与抗性表型有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p0.01)和0.787(p0.01)。 综合以上结果,鉴定CYP6Z10和PSMB6为现场抗药性检测的靶标基因。 5通过WHO接触筒法建立了山东6地区现场种群的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在山东现场种群检测中,单独应用CYP6Z10,只有在滨城及平阴地区的检出率为100%,其余地区的检出率为66.7%-83.3%,平均检出率为86.1%(155/180);单独应用PSMB6做为检测靶标基因,其在东平、孤岛及惠民地区的检出率为100%,其余地区为83.3%,平均检出率可达92.0%(165/180);而联合使用该2个基因做为抗药性检测靶标基因,可以在以上任何一地,达到100%检出率。由此我们建议,如果仅使用1个靶标基因现场检测抗性,似应选择平均检出率较高(92.0%)的PSMB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似应选择同时使用该2个靶标基因,以免发生漏检。无疑,PSMB6和CYP6Z10的同步检测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为建立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现场检测和动态监测方法奠定基础,并有望为深入阐明蚊抗药性的分子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王慧敏;刘成模;刘茂东;郭丽杰;;淡色库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年01期
2 李玉兰,卢正秋,徐承龙,郑一平,张传华,龚晓忠;淡色库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4年06期
3 施红喜;孔庆鑫;邱丽华;;金华市淡色库蚊抗药性相关基因特征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年14期
4 徐启丰;谷恒山;;武汉地区淡色库蚊幼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1984年01期
5 白淑萍,孙美玲,张咏梅;淡色库蚊幼虫对杀虫剂抗性及其防制对策[J];医学动物防制;2003年12期
6 王慧敏,王伟杰,刘文;淡色库蚊幼虫对几种杀虫剂抗药性测定[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年06期
7 段伟,朱守群,于澎,刘梅馨,刘玉玲;微山湖区淡色库蚊对四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测试[J];医学动物防制;1998年01期
8 王中磊,甄天民,胡玉祥,刘凤梅,赵玉强,王怀位,孙传红;山东省城镇主要蚊虫对杀虫剂抗药性现状[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5年03期
9 周良信,刘庆文,金崇成;临沂市淡色库蚊幼虫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1年06期
10 张铮;吕文;杨培荣;李旭龙;邓峰;;宝鸡市淡色库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7年06期
11 孙立新,朱昌亮,高晓红,叶炳辉;淡色库蚊抗溴氰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12 张爱军,杨维芳,陈志龙,周明浩;淡色库蚊幼虫对四种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3年04期
13 江洪涛,王怀位,甄天民,孙传红,程鹏,王新国;山东省淡色库蚊抗药性调查及防制对策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01期
14 岳永杰,郭兰;实验室低温繁殖的淡色库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年05期
15 魏冬冬;臧爱梅;马荣;程鹏;郭秀霞;刘丽娟;;山东省潍坊市城区淡色库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年06期
16 梅淑娟;张莹;;长春市淡色库蚊对2种杀虫剂敏感性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年06期
17 谭文彬,韩广东,甄天民;蚊虫对杀虫剂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年01期
18 郭美丽,曹如峰;1991年西安市淡色库蚊对四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3年03期
19 徐延宏;;混配杀虫剂毒杀淡色库蚊的增效作用[J];微生物学杂志;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維德;刘金发;;淡色庳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对几种氯化烃杀虫剂敏感度变化的研究[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2 阳际群;周辉;薛素琴;韩玉华;林士德;纪庆桂;甄翠玲;洪松;;混配杀虫剂灭蚊蝇效果的实验研究[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3 董言德;董桂蕃;姜晓舜;刘泉;;温度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杀蚊幼虫效果的影响[A];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4 徐庆;郑一平;;淡色库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研究[A];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煜;;淡色库蚊越冬期生理解剖的探讨[A];第25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鑫;袁刚;;淡色库蚊抗性品系对甲基嘧啶磷老化不同时间负交叉抗性的试验探索[A];2015年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7 游寿仙;張家瑞;;1953—1962年上海地区十年来淡色库蚊的调查报告[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8 游寿仙;張家瑞;汪光发;韋道坤;;上海市淡色库蚊越冬场所变迁的研究[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9 陈睿;王金福;陆绍红;邓珊珊;;淡色库蚊抗性酯酶遗传变异性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柴洪新;张奇;史大昕;李加荣;;结构修饰法合成新型绿色杀虫剂多杀菌素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1 吴晶晶;唐秀红;程建航;吴明熹;尹黎霞;曹松;;新型含氟杀虫剂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杀虫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2 倪珏萍;马海军;;杀虫剂研究开发新进展[A];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3 蓝玉清;黄金波;;丽水市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对比[A];浙江省除四害科技协会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汇编(2015年度)[C];2015年
14 张崇星;程鹏;刘丽娟;郭秀霞;王海防;赵玉强;王怀位;公茂庆;;山东省主要媒介蚊虫吸血趋性及淡色库蚊昼夜活动规律的调查[A];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5 朱诚棋;马涛;温秀军;;飞机喷洒2%噻虫啉杀虫剂防治松墨天牛试验[A];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16 郑学礼;胡佳林;;蚊虫的杀虫剂抗药性分子基础[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7 陶滔;扈克明;余宇平;;植物性天然性杀虫剂的筛选与应用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18 张永安;;苏云金杆菌杀虫剂的保存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19 王泽华;宫亚军;石宝才;崔文夏;魏书军;;杀虫剂螺虫乙酯的作用特点[A];“创新驱动与现代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0 娄国强;孙化田;马杰;;不同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药效研究[A];华中昆虫研究(第一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于辛酉;蚊抗药性检测靶标基因的筛选、鉴定及现场初步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2 洪善超;淡色库蚊miRNA表达谱及其与抗药性关系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3 胡红霞;脂肪酶在蚊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4 马明海;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对蚊虫孳生影响的模拟试验与现场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王建军;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杀虫剂靶标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6 黄水金;斜纹夜蛾的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公茂庆;蚊抗药性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及用RNAi抑制蚊抗药性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8 李飞;棉蚜的杀虫剂神经靶标分子生物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9 王卫杰;淡色库蚊抗药性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10 周蕴赟;鱼尼丁受体类杀虫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1 吕园;蚊抗药性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及功能验证[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12 田海生;用SSH结合cDNA芯片分离、鉴定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基因*[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13 李春晓;淡色库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抗性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14 孙立新;蚊抗药性相关基因NYD-Tr和NYD-Ch蛋白表达及其对溴氰菊酯代谢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15 高保立;灰飞虱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6 张丽;农药残留检测新方法及杀虫剂对甘蓝夜蛾消化酶的影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17 曲明静;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8 刘霞;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制及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9 梁菊花;基于综合害虫治理策略的混合模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0 李金洋;几类害虫治理非光滑动力学模型分析[D];吉林大学;202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福瑾;蚊杀虫剂表皮抗性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2 徐欣;杀虫剂对不同虫态家蝇抗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佳;胡椒碱对淡色库蚊幼虫及草地贪夜蛾细胞毒力作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张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蚊媒种群分布及病原现况调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
5 周洁;基于RNA-Seq的淡色库蚊与骚扰库蚊嗅觉基因表达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6 李双阳;3种单萜及其光学异构体对淡色库蚊的杀蚊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毛杰;淡色库蚊种群密度调查及引诱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丁艳梅;糖诱剂及其活性挥发物对淡色库蚊的引诱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9 陆靖;铁代谢相关蛋白基因与淡色库蚊抗药性机制形成关系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10 史琦琪;淡色库蚊RNA-seq及CPGs与抗药性关系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8年
11 孙艳;蚊抗药性相关新基因[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12 卜志新;大庆市蚊发生规律及白僵菌对淡色库蚊毒力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13 刘芳芳;田间灰飞虱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14 张雪姣;美国《1972年联邦环境杀虫剂控制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15 刘宏美;蚊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现场分子检测方法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16 张晓越;我国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时空分布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
17 刘小荣;杀虫剂胁迫对星豹蛛行为影响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18 余燕丽;温度与杀虫剂双胁迫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2年
19 李广阅;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与敏感品系小菜蛾差异性cDNA及鱼尼丁受体基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0 韩静光;具有抗性发展和轮换使用杀虫剂的综合害虫治理模型的动力学性质[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赵汉斌;科学家发现新解毒机制 你用的杀虫剂或许对昆虫无效[N];科技日报;2020年
2 冯维维;杀虫剂增加蚊子数量[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徐徐;新追踪系统揭示杀虫剂如何伤害蜂群[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南和县农业农村局 邢湘合;菜农如何正确选用适宜杀虫剂[N];河北科技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朱宁宁;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 公开是最好的舆情应对[N];法制日报;2018年
6 周和毅;我国杀虫剂开发跻身世界前列[N];广东科技报;2000年
7 ;杀虫剂[N];山西科技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朱丽;废弃杀虫剂究竟对人有哪些危害?[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娅莉;我国全面淘汰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中国质量报;2009年
10 记者 卢苏燕 杨晴川;废弃杀虫剂煞气太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1 记者 卢苏燕;杀虫剂不光杀虫[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2 本报记者 穆晶晶;杀虫剂不是“一喷就行”[N];保健时报;2008年
13 通讯员 程贤亮 刘翠君;“生绿牌Bt系列杀虫剂”荣获2006年“湖北名牌”产品称号[N];湖北科技报;2006年
14 ;法国研究人员怀疑杀虫剂可能增加患脑癌风险[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5 通讯员 陈连玉;小学生自制环保杀虫剂[N];北京日报;2000年
16 ;杀虫剂[N];山西科技报;2003年
17 记者 张丽娜;今年杀虫剂消耗同比减三成[N];消费日报;2011年
18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杀虫剂可能伤害幼儿[N];保健时报;2006年
1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宝宝房间不能喷杀虫剂[N];健康时报;2006年
20 ;推荐几种杀虫剂[N];山西科技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