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家庭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近年来尽管新型药物与介入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但总体预后仍不理想。运动康复作为改善心衰预后的有效途径,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其列为IA类推荐。心力衰竭患者运动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然而,若患者不坚持运动,效果将不再持续。国外有研究显示,尽管组织良好,资源充足,努力优化运动依从性,但只有约400%的干预组患者短期内实现了运动目标。2014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心功能分级Ⅰ~Ⅲ级的稳定性心衰患者均应考虑接受运动康复,然而我国多数心衰患者出院后与医院终止了联系,极少有患者实现运动目标。如何改善心衰患者运动行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心衰患者进行调查及随访,从运动形式、频率、时间、强度四个方面了解心衰患者家庭运动行为现状,探讨心衰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2.依据心衰患者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制定提高心衰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干预措施,探讨该措施对心衰患者家庭运动行为及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心血管科住院心衰患者137例,包括住院心衰患者一般资料、心衰疾病特征、运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出院后家庭运动行为,分别以家庭运动形式、频率、时间和强度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性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家庭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阶段类实验性研究:将2016年6~7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9~10月38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针对患者运动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包括住院期间的个性化运动自我效能干预和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嘱患者出院后记录运动日志(包括运动形式、频率、时间和强度等),分别评估患者入组时和出院后4个月的运动自我效能、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采用SPSS19.0对完成随访的71例患者(对照组37例,干预组34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运动自我效能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家庭运动行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1.运动自我效能与家庭运动行为现状:心衰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为32.80±9.33分。进行有氧运动118例(86.1%),有氧联合抗阻运动19例(13.9%);运动频率3.23±0.80次/周;时间为27.50±7.91分钟/天;强度为自感劳累分级(RPE)11.38±1.296。2.家庭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X2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合并症数目的患者运动形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社会支持程度的患者运动形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心功能、合并症数目的患者运动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心功能、合并症数目的患者运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婚姻、心功能、合并症数目的患者运动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运动频率(次/周)、时间(分钟/次)、强度(RPE)与运动自我效能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9、0.607和0.562),运动频率、时间、强度与年龄均存在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0、-0.229和-0.377),运动频率、时间、强度与社会支持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1、0.562和0.22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运动频率的影响因素为运动自我效能、心功能、合并症数目,运动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运动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心功能、年龄、合并症数目,运动强度的影响因素为运动自我效能和合并症数目。3.运动自我效能干预效果:采用运动自我效能干预4个月后,干预组运动频率、时间、强度和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运动形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干预后两组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心衰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心衰患者家庭运动行为不理想,运动自我效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设计和实施康复护理时,应重视提高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综合考虑社会支持、年龄、心功能状态及合并症等因素对运动行为的影响。2.运动自我效能干预能有效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家庭运动行为,此外,运动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
|
|
|
|
1 |
槐瑞托;王勇;苏学成;;动物机器人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