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滤过技术在幼犬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和对其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病人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但CPB术后的器官组织功能障碍仍然是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因此,如何降低CPB中及其后的组织损伤,以及组织损伤发生的机理成为实验室和临床的研究重点。
目前研究表明:CPB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是导致CPB后组织损伤的首要因素,而在这个损伤过程中,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未成熟组织在结构、功能和代谢各方面与成熟组织有着根本的不同,由于婴幼儿心脏手术的广泛深入开展,对CPB中未成熟组织的保护,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注意。基于如上理论依据,我们设想以幼犬建立CPB动物模型,在CPB动脉通路上放置白细胞滤过器,将CPB中的白细胞滤除,从根本上减少中性粒细胞激活的几率,观察是否可以减轻CPB中未成熟组织,特别是未成熟心肺组织的损伤。
方法:将12只杂种幼犬(<30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LD-CPB组,n=6)和对照组(NO-LD组,n=6)。针对幼犬建立CPB模型,NO-LD组常规建立CPB,而LD-CPB组的CPB动脉通路中加上白细胞滤过器。主动脉阻断60分钟(min),整个CPB时间为180min。在体外循环(CPB)中动态观察心率和左心室收缩期末压力的变化,测量白细胞滤过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在CPB开始前、主动脉阻断前及再灌注120min时取心、肺组织测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同时自冠状静脉窦去静脉血液测量血清cTnI的含量以及手术后取心肺组织测其含水量,测量心肌中一氧化氮同功酶的活性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用RT-PCR法观察心肌cNOSmRNA的基因表达,并且电镜观察心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南京由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果显示:白细胞滤过器可以将血液中大多数白细胞滤过(滤
过率为0.gO L 0.01),而对红细胞影响不大(滤过率仅为0.o3。
0.02); 恻血月板的滤过率也较高(0.59 t 0.OI)。
分别 i己录0B开始前,主动脉阻断前及其开放后 3 0分钟
恤Zn厂60分钟和no分钟时的心率变化和左室收缩末期压,结
果显示:m{B组的左心室收缩期末压在再灌注后的恢复率明显
大于 NO十D(P 硼.01),说明在0B中应用白细胞滤贩析以
有利于左心功能的恢复。而心率的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tb触清中和肺组织中的mA水平,在再灌注 12 om i n时均较
转流前有所升高,而且两组间相比,NO-LD组mA的含量均明显
大于*-CPB组(P<0.01,P<0.01);比较主动脉阻断前两组MDA
的含量发现:NO十D组也均较0B前明显升高,o且明显大于
LD-CPB组(P<0.01,P<0.01),说明在nB开始后,组织已受
到氧自由基的侵害。也说明滤除白细胞可以减轻组织的脂质过氧
化。
检测。G肺组织中m 的活性友现:在CPB开始后W 含量均
有升高,在主动脉阻断前和再灌注 12 om i n时,两组间的W 含量
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o,P<0.01;P<0.01,P<0.01);
与CPB前相比,主动脉阻断前的删 含量,两组肺组织中的含量
均增高,但 NO1D组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PB组(P硼.01,
尸<0.“);而。C肛U沮织中的 肝0含量,洲-m组显著增高(尸<o.01),
o LD{PB组无明显差异(P司.11)。这说明中性粒细胞不是在主
动脉阻断后才在组织中积聚,而是在nB开始后即已经开始大量
积聚了,同时,鞭也说明应用白细胞滤过器可以减轻白细胞,
特别中性粒细胞在组织中的积聚。
再灌注 1umin时邮邹脉血测血清 cTnl浓度,两组血清 cTnl
浓度都高于正常值 0.6 t。g/l,但 NO1D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
L卜CPB组(尸<O.05〕。表明去白细月 后可以减轻。。肌组织的损伤。
CPB术毕肺组织的BB值,乙D-CPB组(0.O861 O.0094)明
显低 于*一二D组(0.2们1士0.02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尸<0.01),
*
南太医科人学硕士学位伦丈
说明 NO*D组的肺血管的通透性明显增加。而 CPB术毕计算心肺
组织湿干比,两组间心肺均有显著性差异(尸叩.01;尸叩.of八
证实了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加重组织的水肿。
再灌注 3 0分钟后,测量冠状静啊液中血清 NO dLjtx现:
LD-CPB组的 NO jfVK明显高于 NO-LD组(P<0.01)。而在术毕取
,C峨织测量其中的mS的活性和用叮-盯R法观察GmS毗M
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LD《PB组的 NOS活性明显高于 NO1D组
(P<0.01),其中结合型NOS(iNOS)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
贼导型NOS门 S)的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4.39八同样,
m-0B组的洲sin叫A的表陇m-m组上调(尸<0.05)。由此
可知:通过去晌液中的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可以减少内皮
细翩伤,使CNOS活性相对升高,其催化分泌的NO也相对增加。
结果表明:在 CPB中应用白细胞滤蛐术
|
|
|
|
1 |
李钦传,黄国长,朱洪生;体外循环时内脏白细胞隔离及肿瘤坏死因子-a形成的探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7年04期 |
2 |
晋炳申,姚忠喜,高百顺,高秉仁,李天成,陈春红;体外循环时凝血噁烷A_2的变化[J];中国循环杂志;1998年05期 |
3 |
唐汉博!730000,高百顺!730000,靳凤玲!730000,赵霞!730000,李元敏!730000;围体外循环期白细胞肺内隔离的临床观察[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4 |
李钦传,黄国长,朱洪生;体外循环时内脏白细胞隔离及肿瘤坏死因子-a形成的探讨[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科版);1998年Z1期 |
5 |
李钦传,朱洪生,黄国长;体外循环不同血流方式与内脏白细胞隔离及肿瘤坏死因子形成的影响[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6 |
黄国长!200065,李钦传!200065,朱洪生;体外循环生理性搏动灌注与内脏白细胞隔离及TNF-α形成影响的探讨[J];上海医学;1998年01期 |
7 |
朱中权,范士志,李志平,陈建明,蒋耀光;前列腺素E_1对肺白细胞隔离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4年12期 |
8 |
李天成!730000,房玉梅!730000,赵霞!730000;体外循环时凝血叩恶烷A_2的变化[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9 |
李钦传,朱洪生,黄国长;体外循环不同血流方式与内脏白细胞隔离及肿瘤坏死因子形成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02期 |
10 |
杨惠忠;烧伤鼠早期和延迟切痂对肺白细胞隔外和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1996年02期 |
11 |
章晓华;张希;肖学钧;吴若彬;郑少忆;熊卫萍;王文贤;陈萍;罗智超;;白细胞过滤对肺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6年02期 |
12 |
;胸心血管外科学(四十三)[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
13 |
李羽;吴淑红;;己酮可可碱对体外循环中炎症反应的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年01期 |
14 |
毛斌!100029,周其文!100029;体外循环后炎症反应与肺损伤及其防治[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年05期 |
15 |
邹宗望
,冯競
,向道康
,蔡鸿;抑肽酶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J];贵州医药;2003年03期 |
16 |
阎雪彬;体外循环后肺损伤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年04期 |
17 |
徐康清,黑子清,黄文起,朱艳玲,陈秉学,谭洁芳;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对氧自由基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