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运动学技术及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系统作为研究分析方法,评价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机制。
方法:
本研究中实验对象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选自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住院、诊断符合1995年的《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41例、对照组(普通推拿治疗)40例、康复组(康复治疗)39例。所有入组病例均根据基础疾病情况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同时,入组时根据随机排列数据表,每组选择10名患者进行步态运动学分析测试。
研究时间为8周,观察8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degree rating scale,NFDS)、偏瘫肢体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平衡功能评分(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综合量表评分(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以及步态时间-距离参数、下肢关节角度与步行效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病程、利手侧、偏瘫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所有各组NFDS、MT、FMA、BSS、FCA、MBI、 SF-36总得分等评定无统计学意义,在步态时间-距离参数、下肢关节角度以及步行效率等各参数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各组间具有可比性。
(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康复组患者在NFDS、MT、FMA、BSS、FCA、MBI、 SF-36总得分等评定项目上均有改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时比较各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3)、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在NFDS、MT、FMA、BSS、FCA、MBI、SF-36总得分等评定项目上均有改善,在MT、FMA、BSS、FCA、 MBI、SF-36总得分等项目上治疗4周后、治疗8周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时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在NFDS等项目上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意义。
(4)、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NFDS、BSS等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在BSS上治疗组与康复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在NFDS项目上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相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NFDS、MT、BSS等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在NFDS、MT、 BSS、FCA、SF-36,总得分等项目上对照组与康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MT、BSS、FCA、SF-36总得分等项目上治疗组与康复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
(5)、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分均有提高,其中治疗组临床疗效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对照组也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治疗组、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康复组比较无差异。
(6)、三组患者治疗后NFDS、MT、FMA、BSS、FCA、MBI、SF-36总得分等评定项目上均有改善,提示积极的干预措施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有着显著功能改善作用。
(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在MT、FCA、SF-36总得分等项目评定上较康复组患者改善明显,说明推拿在身心放松、缓解肌肉张力方面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治疗过程中,着眼于整体治疗,注重医患间沟通交流,尊重患者感受,从而乐意被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较高,对脑卒中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
(8)、治疗前后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频、步宽有改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患者的步速、患肢支撑相时间与摆动相时间变化相比有显著性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康复组组间比较无差异,提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改善有积极作用,疏经通督推拿疗效最好。
(9)、治疗前后下肢关节角度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患肢膝关节在支撑相时最大伸展角度和摆动相时最大屈曲角度、以及踝关节在支撑相与摆动相时最大伸展角度和在支撑相时的最大屈曲角度有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组组间比较、对照组与康复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0)、治疗前后步行效率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患者步速均有提高,而耗氧量和氧价下降,治疗组患者步行效率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与康复组的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康复组组间比较无差异。提示疏经通督推拿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
结论:
(1)、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复杂,多种因素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脑卒中,根据临床辩证通过调节周身经气,理顺躯干与四肢肌肤经络,使督脉气机条达,调和经络气血和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滋阴潜阳、通腑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的目的。
(2)、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导致肌肉功能紊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运动失能,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疏经通督推拿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的运动功能,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疏经通督推拿通过干预肌肉生物共振频率,影响外周神经元节律性运动促使肌肉功能重建,修正异常运动模式促进肌群间的相互平衡和协调,提高肌肉耐力和活动的精确性,进而改善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
(3)、疏经通督推拿治疗兼顾了躯干和肢体的协调运动以及充分的感觉功能的参与,通过干预肌肉生物共振频率,平衡和协调神经肌肉功能,从而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4)、疏经通督推拿对脑卒中偏瘫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是一种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适宜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
|
|
1 |
周雪梅;李桂珍;李为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的影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刘红;;浅谈盲校推拿练功课教学[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
3 |
蒋松鹤;郑余银;刘宝华;张丹迎;李劲民;;刚柔要素理论的推拿临床应用[A];中国针灸学会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暨针灸学科发展与建设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4 |
樊云;张杰;;浅析小儿推拿的心理干预与治疗作用[A];全国中医小儿推拿学术沙龙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
5 |
毕昆华;胡中;莫天才;;牵引与推拿并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
6 |
陈利东;;腰韧带损伤的推拿针刺治疗[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
7 |
孟宪军;;针推结合治疗失眠的体会[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8 |
庞军;唐宏亮;芦玥;杨扬;雷龙鸣;高丽芳;王开龙;;循经推拿调治躯体疼痛性亚健康思路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
9 |
史颖;陈泉清;;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74例疗效分析[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
10 |
王大铖;;运通扶润四法治疗小儿厌食症[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