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上清液联合母乳对Caco-2炎症细胞Toll样受体及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由于致病菌繁殖所导致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系统性炎症反应引起的疾病,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运用大黄及母乳喂养防治NEC有良好的效果。本实验通过运用炎症因子TNF-α诱导NEC肠道炎症细胞模型,研究大黄及母乳对Caco-2炎症细胞Toll样受体mRNA及核转录因子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黄及母乳防治NEC的相关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TNF-α诱导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Caco-2细胞,然后加入常规培养液。以TNF-α成功诱导出Caco-2炎症细胞模型,采用Trans AMNF-κBp65试剂盒检测各个时间点的细胞核蛋白F-κB p65的含量,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筛选确定TNF-α最佳刺激时间点。TNF-α诱导模型组共分为四组,向TNF-α诱导模型组中分别加入常规培养液、1%的大黄上清液、1%的乳清及1%大黄上清液联合1%乳清,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oll样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测定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及RT-PCR检测法测定NF-κBP65蛋白下游产物IL-1βmRNA的相对表达量,对各个组别相关检测指标水平变化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大黄上清液、母乳及两者联合对Caco-2炎症细胞Toll样受体mRNA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实验中研究发现:1%大黄上清液、1%母乳上清液、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液对Caco-2炎症细胞Toll样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相对于加入常规培养液的TNF-α诱导组,P值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液组较1%大黄上清液组效果更明显,P值0.01,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组较1%母乳上清液组作用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母乳上清液组较1%大黄上清液组作用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65蛋白表达,在分别加入1%大黄上清液、1%母乳上清液、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液后,较加入常规培养液的TNF-α诱导组均有明显下调,且下调程度如下: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液后组1%母乳上清液组1%大黄上清液组。1%大黄上清液、1%母乳上清液、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液对Caco-2炎症细胞NF-κB P65蛋白下游产物IL-1β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相对于加入常规培养液TNF-α诱导组,P值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液组较1%大黄上清液组效果明显,P值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大黄上清液联合1%母乳上清组较1%母乳上清液组作用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母乳上清液组较1%大黄上清液组作用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母乳、大黄上清液及两者联合可抑制Caco-2炎症细胞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NF-κBP65蛋白及其下游产物IL-1βmRNA的表达,即减轻炎症反应;说明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参与了NEC的发病机制,此机制可能为母乳、大黄上清液防治NEC的作用机制之一。本研究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初步阐明了大黄及母乳防止NEC的有效性及相关作用机制,进一步为临床上提倡母乳喂养及运用大黄上清液防治NEC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邓玉华;姚德生;李力;罗元;潘忠勉;;核转录因子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14年05期 |
2 |
徐自超;王淑秀;;核转录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3 |
谢文瑞;龙友明;陈垦;王晖;;核转录因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
4 |
薛天阳;许伟;安琪;武怡;徐春萍;张晓艳;;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年04期 |
5 |
王晓龙;简华刚;周向东;;脂多糖对中性粒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09年05期 |
6 |
付馨余;邹文进;;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2年19期 |
7 |
鲍国强
,李素波
,章扬培
,张永祥
,王士雯;小鼠脏器核转录因子NF-κB活性观察[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2年03期 |
8 |
王庆平;叶纹;徐格致;;核转录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眼视光学杂志;2006年03期 |
9 |
申卫红;彭鑫;茹松伟;宗扬勇;邵启祥;;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与阻断[J];生命的化学;2007年03期 |
10 |
郝志强;王为忠;李孟彬;张洪伟;;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转录因子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8期 |
11 |
布图雅;广布加甫·藏登;乌日汗;;蒙医尼如哈优化剂对结肠炎相关癌变小鼠组织环氧合酶-2、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影响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07期 |
12 |
胡新华,张强,孙达欣,段佩琰,王新文,段志泉;核转录因子κB及其抑制基因在自体移植静脉中的表达[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22期 |
13 |
张海燕;核转录因子-κB及其相关因子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4年02期 |
14 |
王晓龙;周向东;;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02期 |
15 |
郑毅琳,姜慧卿;核转录因子-κB与肝星状细胞凋亡[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6 |
苏建荣,张正,孙东旭;迁移率改变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实验参数的建立[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7期 |
17 |
郭琳,李跃华,季晓辉,李菁,阙玲俐,李玉华,张颖冬;盐酸青藤碱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大鼠脑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05年01期 |
18 |
陈丽萌,李学旺,林嘉友,李航,段琳;低密度脂蛋白激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转录因子κB与纤溶酶系统表达[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
19 |
董飞侠,程锦国,胡臻,黄蔚霞;频复发性肾病核转录因子κ_B活性改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11期 |
20 |
刘芳;方剑乔;邵晓梅;;核转录因子κB在炎症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电针干预的可能性[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