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实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经验探讨
【摘要】:论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基于导师金实教授研究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学术经验,以“肾虚瘀毒”为主线,探索中医药对SLE的因、理、证、治的认识,研讨补肾化毒法及其方药“狼疮静颗粒”的具体运用,归纳总结临床疗效;并结合实验研究结果,从免疫调节机制方面来探究对SLE的作用机制。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历代中医文献对SLE病名的认识。SLE为现代医学病名,综观古代文献,并无此病名记载,认为SLE的中医病名归属和判断难以用单一而又确切的病名来总结概括,应根据其病程的长短、受邪脏腑部位、病情演变过程及临床表现不同而定。
第二部分:对SLE的基本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指出单纯的外感致病论及内伤致病论不足以反映SLE复杂多变之病情,内外合邪致病论更利于从整体上把握SLE的病因病机;SLE患者临床表现虽纷繁错杂,但有其基本病机和病情演变规律。文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导师对本病的认识:(一)肾虚阴亏乃发病之本;(二)毒瘀内蕴为致病之标;(三)肾虚瘀毒为病机关键。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SLE中医药治疗现状及对SLE分型论治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提出肾虚瘀毒证是SLE活动期的主要常见证型,“补肾化毒”是在SLE活动期的主要治疗法则。探讨了肾虚瘀毒证症状学基础、补肾化毒法现代研究依据及其方药狼疮静组方意义及主要药物作用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临床疗效表明:中药狼疮静结合西药后,无论在症状学改变、降低SLE损伤指数、改善临床检测指标的异常及抗核抗体的变化、减少病情活动、降低药物副作用和减少激素用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第四部分:通过总结、分析补肾化毒方药狼疮静对BXSB小鼠、ICR小鼠的既往实验研究结果,明确了“狼疮静颗粒”对狼疮动物模型的部分免疫作用机制,部分实验研究填补了中医药对SLE研究的空白;狼疮静的急性毒性试验初步表明该药无明显毒副作用,为申报和开发新药提供了依据。
第五、六部分:介绍了导师辨治SLE各种临床主要表现如发热、关节痛、红斑、口眼干燥、狼疮性肾炎、肝损害的证治经验,并逐一探讨了导师在临证中如何从整体与局部、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等方面把握本病,分析了中医特色和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西医优势,强调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有机结合。
附篇部分:选录了导师诊余对弟子授业解惑时的几篇文章加以整理分析,以
资对导师的学术思想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并就现代医学对SLE的临床及实验研
究作了总结和综述,了解最新动态、阐发所存在的问题、展望新的研究思路。
|
|
|
|
1 |
朱方石,姚华;金实教授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观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09期 |
2 |
刘喜德,金实;金实补肾化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撷要[J];北京中医;2000年06期 |
3 |
高洪春;;周次清教授及其学术思想[J];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04期 |
4 |
朱建秀;朱星江老中医治疗哮喘病的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1995年01期 |
5 |
李淑仁,钟枢才;李仲愚临床经验三则[J];北京中医;1996年04期 |
6 |
施红,张颖;邵长荣扶正治肺四法[J];中医文献杂志;1999年01期 |
7 |
刘喜德;金实教授治疗免疫性疾病经验采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3期 |
8 |
张秋霞,嵇波,聂惠民,韩奕;聂惠民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几个法则[J];北京中医;2001年01期 |
9 |
肖建军;李广钧治疗胃脘痛经验[J];北京中医;2001年04期 |
10 |
洪文旭,马新和,洪泠;董建华诊治胃肠病经验述要[J];北京中医;2002年02期 |
11 |
吴寅保;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拾零[J];山西中医;2002年06期 |
12 |
蒋天佑,蒋玮,蒋琰;老年妇科病治验举隅[J];山西中医;2003年01期 |
13 |
王静安;中医儿科疾病的综合治疗体验[J];现代中医药;2003年04期 |
14 |
周红;梁冰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5年08期 |
15 |
陈玉根;朱秉宜治疗便秘型结肠炎经验摭拾[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08期 |
16 |
詹茵茵;刘琨治疗不孕症验案3则[J];北京中医;2005年05期 |
17 |
张光荣;陈瑞春用甘露消毒丹的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5年09期 |
18 |
王巍,刘育军;黄文政教授论治风劳病经验[J];天津中医药;2005年04期 |
19 |
杨容青;脾阴虚证治验举隅[J];中医药学刊;2005年09期 |
20 |
叶玉妹;朱南孙治疗不孕症临床思路[J];中医药通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