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介子半轻衰变及纯湮灭衰变过程研究
【摘要】:自1977年费米实验室发现b夸克以来,B物理一直都被作为检验标准模型理论、精确测量标准模型参数以及寻找新物理信号的重要场所。得益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辛勤努力,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B物理在理论及实验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LHC时代,许多稀有过程也必将很快被测量到。这将使得B物理再次迎来其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论文在基于KT因子化的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下对B,Bs,Bc介子的半轻衰变过程以及B,Bs介子的一些纯湮灭衰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本论文的综述部分,我们首先对标准模型基础理论以及用于B物理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介绍,并简要讨论本论文所采用的pQCD因子化方法的理论框架。
在本论文的第三、四章中,作者采用pQCD因子化方法计算了B/Bs/Bc介子的一些半轻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如B/Bs→(P, G)(ιι,ιν,νν)(此处P=(π,K,η(1)),ι则为轻子e,μ,г),Bc→(ηc,J/Ψ,Do)ιν以及Bc→D(s)(ιι,νν)半轻衰变过程。对于B/Bs→(π、K,η9,8)跃迁过程,我们基于SU(3)味道对称性,给出了包含次领头阶修正的形状因子。通过数据计算以及唯象分析我们发现:
(1)基于pQCD因子化方法我们得到了B/Bs→(π,K,ηq,ηs)跃迁过程的包含了次领头阶修正的形状因子和Bc→(ηc,J/Ψ,D,Ds)领头阶的形状因子。这些形状因子与由LCSR或其他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对Fo,+TB→π,K(0),Fo,+TB→π,K(0)和Fo,+TB(s)→ηq(s)(0)的次领头阶修正约为15%~20%.
(2)对于通过带电流过程实现的半轻衰变过程Bo→π+ι-νι与B-→(π0,η,η1)ι-νι以及通过味道改变中性流实现的半轻衰变过程百BO→KOι+ι-与B-→K-ι+ι-,由pQCD因子化方法所预言的包含次领头阶修正的衰变分支比与现有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
(3)对于Br(BO→π+ι-νι)半轻衰变过程,通过对pQCD因子化方法所预言的衰变分支比与实验结果的比较抽出的CKM矩阵元Vub的大小为|Vub|=(3.801-0.60+0.66(theor.)±0.13)×10-3.这一结果与由其他方法抽取的|Vub|符合的很好。
(4)pQCD因子化方法预言的Bc介子的部分半轻衰变分支比为(单位为10-3,ι为轻子e,μ)Br(Bc-→ηcl-vl)=1.41-1.09+1.22, Br(Bc-→ηυτ-vτ)=1.37-0.34+0.37, Br(Bc-→J/Ψl-vl)=10.03-1.18+1.33,Br(Bc-→J/Ψτ-vτ)=2.92-0.34+0.40,我们也给出了Bc→(D,Ds)(ll,lv,vv)半轻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这些分支比将在LHCb和未来的Super-B实验中得到验证。
(5)在本论文中我们还定义了一些分支比的比值,如Rv,RC,RN1,N2,N3,Rηc以及RJ/Ψ等等。作者期待着这些比值能在LHCb和未来的Super-B实验中得以验证。
由于端点奇异性的存在,对B/Bs/Bc介子的纯湮灭衰变过程,如Bo→K+K-和Bs|o→π+π-的衰变分支比以及CP破坏的计算,一直都难以给出可靠的理论计算结果。在2011年,CDF与LHCb实验组分别发布了他们首次测量到的纯湮灭衰变过程Bs|o→π+π-与BO→K+K-的衰变分支比,并且给出的结果都相当大。在本论文第五章中,受CDF与LHCb实验结果的启发,我们利用pQCD因子化方法,并使用由QCD求和规则所得到的介子波函数以及改进的Gegenbauer矩,重新计算了这两个衰变道的衰变分支比,我们发现:
(1)对于Bs|o→π+π-与Bo→K+K-衰变分支比的实验结果可以由pQCD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对于Bs|o→π+π-衰变道,在pQCD方法下不同文献中的结果在一个标准偏差下是相一致的。
(2)对于BO→K+Ⅳ-衰变道,我们仔细分析了以前的工作,并找出了早期文献中由pQCD所预言的结果仅为实验结果的30%的具体原因。我们给出的新结果与CDF以及LHCb实验组公布的实验测量结果符合的很好。
(3)纯湮灭衰变过程Bs|o→π+π-的CP破坏仅约为-2.3%,这样一个较小的结果在LHCb上也未必能测量的到。但对于纯湮灭衰变过程BO→K+K-,pQCD预言的CP破坏约为19%,我们相信这一结果很可能在LHCb和将来super-B实验中得到验证。
在第六章中,我们对全文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对B物理未来的发展做出了的讨论。本论文中自pQCD因子化方法所预言的B介子的许多半轻衰变过程还都没有相关实验数据,我们希望这些理论预言能在LHCb或将来的Super-B实验中得到验证
|
|
|
|
1 |
吕林霞;肖振军;;在T2HDM模型中中性希格斯粒子对B→X_s1+1-衰变过程的影响(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08期 |
2 |
王晓雪;李卫彬;王学雷;赵军良;;TC2模型下中性top-pion衰变过程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3 |
葛墨林;衰变过程中G_2U旋态的一个经验选择定则[J];物理学报;1966年04期 |
4 |
林进虎;郑哲洙;;用3+1维理论计算强子的1—0衰变过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6年02期 |
5 |
沈齐兴;郁宏;;J/ψ三级二体强衰变过程的自旋-宇称分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2年03期 |
6 |
何祚庥,黄涛;场流关系和π~+→e~++ν+γ的衰变过程[J];物理学报;1976年05期 |
7 |
卢学源!工程基础部;用“泊松过程”分析“衰变过程”的统计规律[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8 |
莫晓虎;苑长征;王平;;粲偶素衰变过程中ρπ疑难的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07期 |
9 |
陈建兴;张立梅;夏环宇;;标量介子f_0(1370),f_0(1500)和f_0(1710)的混合与衰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0 |
丁亦兵;赵光达;;重层子模型中介子的衰变过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3年01期 |
11 |
李文君,张晋宇,肖振军;B→PP,PV衰变过程与新物理企鹅图修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2 |
李虓林,王稼军,王晓光;新粒子J(3095)衰变过程的分析[J];物理学报;1977年01期 |
13 |
郁宏;沈齐兴;;J/ψ→ωf_2(1270)衰变过程极化结构的研究[J];中国物理C;1992年09期 |
14 |
G.Münzenberg
,诸永泰
,范国英;由~(58)Fe 和~(209)Bi 熔合后的相关衰变过程得到的109号元素的证据[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4年03期 |
15 |
刘耀阳
,阮图南;关于新粒子分类的讨论[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75年02期 |
16 |
沈齐兴;李炳安;郁宏;张美曼;;J/ψ辐射衰变过程中3~(-+)胶子球的产生[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4年05期 |
17 |
胡文玉;陈贵;李晓萍;;芹菜衰变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8 |
李蕾;荣刚;马海龙;;北京谱仪-Ⅲ上D~0介子半轻子衰变D~0→K~-e~+v_eπ~-e~+v_e的蒙特卡罗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9期 |
19 |
罗蓓玲,郭硕鸿;∧超子的衰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4期 |
20 |
郭硕鸿;∧超子的輕子衰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