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一直受到教育学者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但结构不良问题解决及其教学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新兴话题。结构不良问题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作为构建学生通向社会的一个桥梁,学校教育也需关注学生此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对结构不良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文献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而从教学论维度研究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较少。本研究主要从教学论视角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二是有哪些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
分析前人研究结果发现,结构不良问题可以分为条件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以及情境开放型等四种结构不良类型。研究三种版本(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发现:结构不良问题的数量总体偏少;条件型结构不良问题较其他类型问题更少;三种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结构不良问题的类型侧重点存在差异。此外,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教师能够认识到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教学价值,但不愿意尝试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教学,现实教学实践也较少。
从国内相关课堂教学观察发现,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数量较少;各种类型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不够均衡:教师的相关教学实践零散不成体系。与此不同,美国“贾斯珀系列”的教学案例则关注情境开放型的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并采用一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支架,提高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迁移能力。
综合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认为: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合理利用外部奖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式、渐进式以及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征结构不良问题;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或以真实情境为中心教学则能够促进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等不同评价和反馈方式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完善;而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问题解决的自我监控有助于学生在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