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多模态分析
【摘要】:外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具有多模态性:一方面,除了话语,教师手势、眼神、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等等都是意义生成资源:而学生的表达也具有多模态性。另一方面,多媒体用于课堂更加丰富了意义生成资源。本研究意图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尤其是中介过程的多模态分析,展示中介过程的多模态全景,实现对中介过程动态的全面的认识,发现各个模态实现的功能、其相互关系及实现的中介效果,并对教学中多模态的使用提出建议。多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为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本研究主要借鉴其中的意义潜势和元功能理论:各个模态与语言一样具有由文化历史形成的意义潜势,而意义的实现决定于具体的交际情境;各个模态也都与语言一样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维果斯基创立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符号工具在人的心智发展中的中介作用,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模态便是这种中介工具。从意义潜势和元功能概念出发,可以认为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符号工具不仅能对语言学习发挥认知中介作用,还能发挥人际情感中介作用,并且衔接课堂互动的各个话轮及各个环节。与社会文化理论精神一致的生态观则提示中介过程中互动双方运用多模态手段进行及时反馈与调试。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框架,借用课堂会话分析的方法,以话轮为分析单位,对中学英语课堂的师生互动进行了多模态分析。研究者从某权威英语教学网站选取六段英语课堂视频,就生词解释、语法讲授和价值观学习三个方面的互动内容进行多模态分析。研究中主要关注各个模态的元功能、其在意义构建中的协同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语言学习中介过程。主要发现及启示如下:1)无论是讲解单词、语法,还是实现抽象概念的构建,教师会利用各种模态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教学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能不借助母语而直接有效建立目的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目的语的情境化使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意义的构建;2)各个模态的同时出现能有效实现一种及以上的元功能,协同完成意义的构建;其互补作用既体现在对同一种功能的强化,也体现于不同功能的协同;3)各个模态实现元功能的过程也是实现中介作用的过程,概念功能往往实现认知中介而人际功能实现情感中介;4)教师对学生多模态表达的关注有助于其中介作用的全面发挥。
|
|
|
|
1 |
王彩霞;;浅谈课堂师生互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