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研究
【摘要】: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深层结构,它是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各社会成员之间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形成的,换言之,它是各利益主体在利益追求过程中竞争博弈的结果。任何一种利益结构既是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又包含着新的利益矛盾,是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社会利益资源的配置是社会政治结构形成的直接原因,利益结构分化即利益结构构成要素的变化组合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因而利益结构是社会和政治体系运行内在的动力源泉。不同的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社会利益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决定着该社会利益结构的状况。在一个没有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制度框架内,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失去原动力。结构总要显示出一定的动态功能,一个已获稳定的政治体系若不侧重于结构整体本身的自我调节和控制,那么则很难获得一种结构向另一结构过渡时的可控性和平稳性状态。因此,政治体系对社会利益结构状况与变动趋势的认定和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政治体系的整体性稳定功能。利益结构的分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这种分化处在政治体系整体功能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则出现政治体系的相对稳定;反之,则出现政治体系的不稳定。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论文从构建社会利益结构的分析模型入手,通过对各利益要素变量的分类整合,选择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两个要素,构建了利益结构分析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利益结构是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相容区间,一定时空下的利益结构即是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稳定的结果。以此分析模型对传统中国社会几千年不断反复的周期性循环进行考察,即可发现这种周期性的内在逻辑在于其社会利益结构不断重复着动力和稳定的交替循环。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变迁。运用此分析模型考察这段历史,笔者认为:
1.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社会利益结构由于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措施形成并维持着一元利益主体,这种利益结构挤占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空间,虽然保持了结构的稳定,但缺乏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样的社会利益结构无法长久持续下去。
2.改革开放肇始于激活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使长期被压抑的利益冲动得到充分释放,长期困扰中国的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因此而得以解决,随着各利益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冲动驱使下展开的利益角逐,由于缺乏制度化的宏观利益结构调控体系,社会利益结构发生倾斜和失衡,社会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3.“全面小康社会”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取向,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计划”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将使社会利益结构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未来的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将给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稳定提供一个动态的“相容区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C914
|
|
|
|
1 |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课题组;[N];北京日报;2006年 |
2 |
李瑾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
3 |
尹弘飚;[N];中国教育报;2007年 |
4 |
尹弘飚;[N];中国教育报;2007年 |
5 |
徐太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
6 |
操太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
7 |
拉美所 吴国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
8 |
刘彦彰 樊晓亮;[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
9 |
本报评论员;[N];人民日报;2005年 |
10 |
;[N];人民日报;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