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玃抢妇”故事的源流及演变
【摘要】:“猴玃抢妇”故事本为汉晋时期生活在蜀西南及南部山区一支牦牛羌的氏族起源传说,它曲折反映了当地羌人的猿猴图腾崇拜、巫术信仰、氏族抢婚、母性中心等社会文化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里,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其传入中原,并不断地融入中土的文化意识,逐渐演变为唐及其后的“猿猴抢婚”模式,而使此一区域性的民族故事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传说。
“猴玃抢妇”故事在传入中原之后,其故事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迁。本文从猴怪形象的演变、被抢妇人的心态变化、所生孩子的地位及人们对其态度的改变、故事情节的复合等方面具体阐释了这种异变。而图腾文化的式微、动物崇拜思想的衰落、中土儒、道、释等思想的浸染,正是促使其变迁的文化因素。
魏晋志怪中的“异类婚媾”故事,有着几乎相同的流变模式。它们的诞生都可以上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文化,并且都有相应的氏族推原神话与之印证。而在唐及其后的文本中,它们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与人通婚的兽类由人类的祖先、宗亲,转变为面目可恶的妖畜,人们对其态度亦由崇敬、爱护而变为憎恨、打杀。因此,魏晋志怪中此类故事,在发展形态上处于图腾崇拜的氏族推原神话与唐后的人兽婚故事的过渡阶段。它们存在,衔接起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脉络,为我们了解先民社会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探索不同时代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线索,亦为后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就是魏晋志怪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