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辐射供冷结合置换通风复合式系统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空调形式:地板辐射供冷结合置换通风的复合式系统,该复合式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地板辐射供冷系统和置换通风系统,从系统形式、结构特点、技术特点、舒适性和节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南京菲时特管业有限公司地面中央空调实验室进行了夏季工况的实验研究,描述了实验室的建立情况和测试手段,并在相同的室外工况下进行了三个对比试验:单独地板辐射供冷系统试验、单独置换通风系统试验、复合式系统试验,试验共持续109个小时,对三个实验中室内的温度场和各个时刻不同围护结构的温度及系统耗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后处理,比较了地面温度和地面上层空气的露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室内竖向温度梯度随时间的变化、竖向空气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及系统耗能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在辐射和对流换热综合作用下系统稳定时,室内的辐射换热量、对流换热量、平均辐射温度、作用温度、辐射传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PMV-PPD值等参数。通过分析计算,在复合式系统运行中,最不利室外环境下,当地面温度维持在21℃左右,送风温度21℃,送风风速。1m/s,此时地板对作用温度的当量综合换热系数为13.6w/m~2k,其中当量辐射换热系数为5.68w/m~2k,对流换热系数为9.48w/m~2k,并且送风速度越高、送风温度越低,地板与其他壁面的辐射换热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总供冷量增加:在整个实验中地板温度始终高于地板上层空气的露点温度,并未发现有结露现象;室内空气温度梯度能满足0.1m-1.1m的温差小于3℃的要求,并且适当提高送风温度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性。从耗能角度,水系统的耗能远远低于风系统的耗能,用水系统承担室内大部分冷负荷也体现了该系统的节能性。
同时建立了地板辐射供冷和置换通风系统的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专业数值模拟软件Airpak进行了模拟计算,在试验工况下得出了室内温度场和PMV-PPD值,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调整了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给出了最佳的运行工况。
|
|
|
|
1 |
闫全英,齐正新,王威;无保温楼板辐射供冷系统热过程的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年01期 |
2 |
闫全英,齐正新,王威;天棚辐射供冷系统换热过程的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年06期 |
3 |
中野幸夫
,宫永俊之
,冈建雄
,蔡敬琅;冰蓄冷辐射供冷系统的综合评价[J];暖通空调;2002年04期 |
4 |
王子介;;热泵与辐射供冷暖:预期与展望[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8年06期 |
5 |
王子介;室内热舒适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3年02期 |
6 |
郑树伟,丘林,王文海;调湿建材应用于辐射供冷房间的可行性[J];制冷与空调;2004年04期 |
7 |
李清清,刁乃仁;地板层埋管结构对地板换热的影响分析[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3年04期 |
8 |
张锡虎;;关于冷(暖)辐射空调的几点认识——与外地暖通设计人员的通信[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2008年06期 |
9 |
闫振华;黄翔;宣永梅;;关于毛细管辐射供冷空调系统应用的初探[J];制冷;2008年01期 |
10 |
张宁;杨涛;;地板辐射供冷技术的应用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8年10期 |
11 |
程斌;马宏雷;;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的应用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0年04期 |
12 |
王子介,夏学鹰;地板辐射供冷/暖的简化动态模型及其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年01期 |
13 |
孔祥雷;张小松;路诗奎;;辐射供冷空调结露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对策[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8年01期 |
14 |
康宁;宣永梅;殷清海;;辐射供冷现状及发展趋势[J];建筑节能;2009年05期 |
15 |
闫振华;;蒸发冷却与辐射供冷/热复合空调系统探讨[J];制冷;2011年01期 |
16 |
李清清,刁乃仁;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冷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7 |
闫振华;黄翔;宣永梅;;基于蒸发冷却的地板辐射供冷能力探讨[J];建筑节能;2008年06期 |
18 |
闫振华;黄翔;宣永梅;;蒸发冷却+辐射供冷空调系统的设计[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19 |
马宏权;龙惟定;;高湿地区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应用分析[J];暖通空调;2009年02期 |
20 |
孙亭;刁乃仁;李刚;;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