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对资源竞争的动力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生态学中有关物种竞争的经典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基于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生态学文献中提出了许多物种竞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资源消费为基础的资源竞争理论,当时人们设计了各种不同的消费者-资源模型。之后,资源竞争理论的研究迅速地发展。但早期的资源竞争理论主要是以恒化器模型为基础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使得大量的物种栖息于斑块状的环境中,于是生态学的理论中出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和集合种群的概念。与此相关的资源竞争理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生了集合种群物种对资源竞争的数学模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源竞争的空间及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尽管如此,由于竞争的复杂性,目前尚无完善的资源竞争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检验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对多斑块、多物种资源竞争研究得相对较少;空间显含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资源的时空异质性对消费者的影响研究得不足;理论模型的实践检验缺乏进一步的研究;人类活动对资源竞争的影响的研究偏少。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资源竞争模型,来研究不同数量的物种在不同斑块中对资源竞争的动力学机制,通过在不同情形下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个一般性结论:
1)除了分析和验证了传统的资源竞争理论中的R~*-法则之外,还得出了具有不同R~*值的物种,也存在共存的可能性,甚至是具有高R~*值的物种也可以竞争排斥低R~*值的物种的结论,结论存在不确定性。
2)对多物种竞争单一资源时,若存在非负稳态E~*=(R~*,N_1~*,...,N_n~*),那么,如果R~*>R_n~b,则E~*是全局吸引的,这是物种共存的充分必要条件。
3)随着种内竞争的增强,强物种的密度逐渐下降,而弱物种的密度逐渐增加,最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实现多物种的稳定共存。
4)在种群统计率相同的条件下,资源增长率差异越大,越不利于消费者物种的共存;若种群统计率不相同,在资源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物种共存又是不可能的。
5)物种在斑块之间的迁移扩散运动产生了源-汇结构和净的单向流动。这种空间异质性的结构,对物种竞争共存具有促进作用。
6)验证了竞争-扩散妥协(trade-off)理论以及物种的迁移扩散能力与竞争能力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就是竞争能力强的物种,需要强的迁移扩散能力,才能与竞争能力较弱且迁移能力较弱的物种共存。
7)栖息地恢复后,原来奇数的物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都明显增加,成为较强的物种,
而原来偶数的物种对栖息地的占有率下降,成为较弱的物种。物种经历了上升、震荡和稳定的3个进化阶段。
|
|
|
|
1 |
王献溥;;濒危物种保护现状与对策[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
2 |
苏春分;王丹丽;;浙江桃花水母的分布[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