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和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
【摘要】:
中国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的历史叙事,它的写作肩负着重新梳理民族文化心灵的脉动、重新塑造理想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所以当中国社会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之际,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写作文学史的新浪潮。文学史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作家作品、流派现象、文学思潮、政制风俗进行回忆、反思、评判、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醒的过程,因而写作途径的选择包含着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在标举各种思潮的文学史中,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作为我国第一部以“现代”名义写作的文学史,在写作途径的选择上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写作思想上,本着“博古通今,藏往知来”的现代文学史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家走上灭裂传统的歧路以及“论喜惊众”的复杂心态进行检讨,与“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大异其趣;二是虽然是当代人写作当代史,但在写作态度上,坚守现代学术独立立场,本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路,将现代文学史的写作与中国文学史连接起来,对作家作品的品评自有见地;三是在写作方式上,“以文体为纲,以作家为目”,提倡并采用历史批评、纪传批评、比较批评等写作方式,使写作本身既具有历史观感,又能做到“知人论世”,有着不可比拟的客观性、整体性和深刻性。由于《现代中国文学史》所论文学是指“广义的文学”,不仅使以上三个特点更加明显,而且为本文论及现代文学家的“立言”问题、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问题、文言与白话问题以及“学古以为新”等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立足文本研究,对钱基博先生写作《现代中国文学史》的途径进行系统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把研究放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一方面去积极回应当代中国学术界“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另一方面也力求对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有所裨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9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9
【引证文献】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