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
【摘要】:
中外译论成果表明,翻译研究涉及的是语言、文化但最终还是社会的问题,而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译本始终在通过生产、传播、接受等环节体现着个体、实践与社会的关系,抑或说是一种“以本为本”(强调文本尤其是目的语文本)与“以人为本”(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等)的关系。因此,能否像描写学派那样有意识地从译本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译本的生产过程以及作为产品的译本本身,从而回应、反思、构建James Holmes早在1972年就已经提出的“翻译社会学”?
文章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尤其是以人本实践与社会分析作为译本世界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个体、社会、实践作为话语资源,从翻译研究的“范式”演进与“转向”焦虑,对“解构”抑或“建构”的翻译观进行反思。由于对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理解在反映、媒介、折射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认识,由于作为社会存在的需要、作为社会意识的选择、作为社会交往的评价,都反映了译本的社会镜像,因此,真实性与艺术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构成了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交锋的必然性与复杂性。
通过“自我审视与他者重构”,从资历身份、文本选择、翻译策略探究作为行动者的译者;从文本类型、文本性质考察作为生产对象的文本;从编辑、出版等研究作为监管的把关人。通过“社会操控与主体沉浮”,研究权力与话语、规范与系统、个体与社会。通过“社会传播与资本消费”,从翻译思想与思想翻译、译本中的社会与社会中的译本、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探究社会性与学术性的传播范式;从精英与大众、接受与抵抗、价值与批评分析消费群体与译本价值。通过“媒质变迁与译本流变”,对网络翻译的兴起进行解读;对虚拟世界中的文字与图像翻译进行剖析。
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交锋的必然性及其缓解或解决的可能性,既是语言的,又是文化和社会的研究课题,它不仅体现了翻译理论、历史与批评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而且通过透视译本背后的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可以充分阐释译本作为建构现实世界社会关系的实质以及帮助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
文章认为,通过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交锋的论证,即便在“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之后不提出“社会转向”,对于翻译社会学的“名”与“实”也应该给予系统的理论建构,而这种由翻译“是什么”转向“怎么样”的研究,将客观回答译本在哲学、宗教等学科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