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净化水中腐殖酸和微藻的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源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以腐殖酸(humic acid,HA)为代表的有机物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A)为代表的微藻及其分泌物(AOM)是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潜在威胁,对饮用水净化工艺提出了严峻考验。目前使用的多数水处理药剂在饮用水处理环节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比如,在消毒环节,消毒剂的使用可使水体中HA和MA分泌的胞内有机物(IOM)和胞外有机物(EOM)转化为具有“三致”效应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现有处理技术存在各种局限,因此,研发高效、低成本、低毒或无毒的新型材料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本研究以HA和MA为目标污染物,采用一步原位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MC-g-PAM),分别探究其对HA和MA的净化效能,并采用FTIR、XRD、SEM、XPS、BET等技术手段,表征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吸附机理。以HA的吸附容量和MA的去除率为优选指标,利用正交试验确定MC-g-PAM的最佳制备方案为:Fe~(3+)与壳聚糖质量比为3:1、壳聚糖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1、环氧氯丙烷用量为3 mL、晶化时间为2 h。按最佳制备方案合成的MC-g-PAM由横截面直径为50~70 nm的针状聚丙烯酰胺和粒径为120~300 nm的磁性壳聚糖微粒共同包覆,表面孔隙较多,且为中孔和大孔,微孔较少。主要由Fe、O、C和N元素组成,所占质量百分比分别为30.7%、41.5%,25.9%和2.9%。MC-g-PAM比表面积为27.1 m~2·g~(-1),比饱和磁化强度为9.63 emu·g~(-1)。MC-g-PAM对水样中的HA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机制为化学吸附。MC-g-PAM投加量为0.3 g·L~(-1),溶液pH值为7.0时处理效果最佳。随着MA浓度从0.356 mg·L~(-1)增加到2.869 mg·L~(-1),HA的去除率由80.70%下降到17.54%。在没有MA的情况下,MC-g-PAM对浓度为5 mg·L~(-1)的HA的去除率为91.7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为单分子层吸附,理论饱和吸附容量可达120.77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速率方程,在吸附反应的前15 min内,HA的吸附量就达到平衡吸附量的一半以上,且为自发进行的、无序的吸热过程。通过连续进行5次吸附-解吸-再生循环后,MC-g-PAM的吸附率仍保持在70%以上。水中的MA也可由MC-g-PAM吸附去除。MC-g-PAM投加量为0.3 g·L~(-1),溶液pH值为3~7时处理效果最佳。HA的存在会对MC-g-PAM去除M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HA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随着HA浓度从5 mg·L~(-1)增加到30 mg·L~(-1),MA的去除率从71.05%下降到52.66%,而在没有HA的情况下,其去除率可达84.74%。通过对MA中叶绿素a进行吸附平衡研究,以反映出水样中MC-g-PAM对MA的吸附平衡情况。该吸附过程同样符合Langmuir等温线,Langmuir方程得出MC-g-PAM对MA中叶绿素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01.99(15℃)、318.63(25℃)和341.85(35℃)μ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速率方程,为自发的、无序度的吸热过程。
|
|
|
|
1 |
许莹芳;张达娟;张树林;李鑫;孔欣;;磷恢复对磷饥饿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科学养鱼;2019年10期 |
2 |
邱昌恩;王卫东;;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
3 |
蒋茜茜;张小凤;陈文清;;9种黏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8年07期 |
4 |
付保荣;鲁男;苗斌;王淑妍;左世文;何哲;张润洁;;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
5 |
袁明哲;陈姗;陈嘉伟;刘其根;胡梦红;;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J];生物学杂志;2015年01期 |
6 |
方群;崔莉凤;庞晓辰;;铜绿微囊藻对磷酸盐的代谢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
7 |
李海兵;韦嵩;;池塘养殖中铜绿微囊藻防治试验[J];中国水产;2008年05期 |
8 |
高豫娟,周培疆,沈宏,周雪,宋立荣,沈银武,刘永定;苯丙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9 |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
10 |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1 |
刘静玲,盛连喜,候瑞珍;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农业与技术;1994年02期 |
12 |
何家菀,何振荣,俞家禄,俞敏娟;东湖铜绿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海洋与湖沼;1988年05期 |
13 |
周志俊,薛寿征;淡水蓝藻的毒素与毒性[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1期 |
14 |
张青学,俞敏娟;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毒性及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
15 |
张海涛;郭西亚;张杰;邓建才;;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