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在电喷雾串联质谱中的质子转移以及裂解机理的研究
【摘要】:软电离多级质谱技术,尤其是电喷雾(ESI)串联质谱,已在生物大分子和有机小分子的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与传统的EI质谱相比,ESI条件下的气相裂解反应的研究尚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本论文试图通过一些模型化合物在ESI条件下的气相反应研究,获得系列裂解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解离的质子化位点以及质子转移反应的研究:以查尔酮类化合物Ph-CO-CH=CH-Ph'为模板,讨论并完善了“解离的质子化位点”理论模型,即质子只有从初始的热力学稳定的位点转移到一些特定的位点(“解离的质子化位点”),才’能引发质谱碎裂反应。对于质子化的查尔酮,丢失两边的苯环和丢失苯乙烯是主要的碎裂途径。理论计算证明羰基氧原子是最初的也是热力学最稳定的质子化位点,质子由初始化位点转移到双键或者苯环Cl位的能量(能垒)控制着反应进行的方向。质子转移的中间体通过设计1,5-二羰基化合物的原位碎裂反应得到验证。取代基效应和氘代实验验证了质子在整个分子中的“流动”特征。“解离的质子化位点”模型可用以阐明众多质子化准分子离子的气相裂解反应。
2.逆傅-克(Retro Friedel-Crafts)反应的研究:论文将“解离的质子化位点”理论模型应用于揭示几类杂环药物在多级质谱中的逆傅-克反应。这些芳香族杂环药物中质子化初始的位点是氧或氮等杂原子,但只有当质子转移到“解离的质子化位点”时,这些化合物才会发生丢失酰基、烷基或者磺酰基的逆傅-克反应。我们通过理论计算探索了几个典型化合物的气相裂解过程,并通过高分辨质谱研究和氘代实验等方法,阐明了几种特殊的特征碎片离子是通过离子/中性复合物重排或者氢迁移形成的。
3.离子/中性复合物(INC)为中间体介导的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离子/中性复合物是单分子气相裂解反应的重要中间体,常发生氢迁移、阳离子迁移以及重排等反应。论文在研究苯磺酰胺类化合物R'C6H4SO2NHC6H4R的质谱行为时,发现了一类新的INC为中间体介导的电子转移裂解反应。与酰胺类化合物不同,苯磺酰胺倾向于在氮原子上质子化,但当质子加在氮原子上时,S-N键会自动断裂,产生一个离子/中性复合物[苯磺酰阳离子/苯胺]中间体。苯磺酰胺类化合物在ESI-MS/MS中的主要产物离子是异常的苯胺自由基离子RC6H4NH2+·;通过理论计算和质谱实验证明了该离子是通过INC中两构成部分间发生电子转移而得到的。对于一系列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苯磺酰胺,苯胺自由基离子的强度与相应苯胺的电离能有关,拥有较低的IE值的苯胺可生成相对较高丰度的苯胺自由基离子。
4.通过取代基效应研究重排反应机理:重排机理常用于解释单分子气相裂解反应中的特殊碎片,而取代基效应是研究反应机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论文将取代基效应用于N-苯基苯磺酰胺丢失SO2的重排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发现产物离子与母离子相对丰度比值的对数值跟取代基常数呈一曲线关系,对曲线的拟合对应了两条亲核进攻的反应途径,实验和理论计算也证明了这两条反应途径的可行性。
此外,论文还简要总结了软电离质谱尤其是电喷雾质谱中气相裂解反应的研究进展。
|
|
|
|
1 |
田秋,陈次平,何光龙,简华华,徐广智;吩噻嗪-1,4萘醌-乙二醇体系光化学过程的时间分辨ESR研究[J];波谱学杂志;1998年03期 |
2 |
胡兴邦,李浩然,梁婉春,韩世钧;水对5-氟尿嘧啶质子转移影响规律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9期 |
3 |
梁婉春;李浩然;胡兴邦;韩世钧;;溶液环境中水对甲酰胺质子迁移影响的密度泛函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7期 |
4 |
屈正旺,丁益宏,李泽生;HCO~+和HOC~+与C_2H_2气相质子转移反应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3期 |
5 |
乔青安,蔡政亭,冯大诚;N-甲基-N-丙烯醛基-甲酰氨与甲基-AICA 一碳单元转移反应的量子化学研究[J];结构化学;2004年04期 |
6 |
戚传松;徐磊;李巍;王芸娜;;5,10-CH~+-THF简化模型转移一碳单元反应机理的计算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7 |
王华静;周子彦;于先进;;2-(2-羟基苯乙烯)基-4,6-二甲基均三嗪分子内质子转移的理论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8 |
封继康,王启明,高志明,李君,李志儒;甲酸及其二聚体质子转移n→π~*跃迁的分子轨道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5期 |
9 |
李少霞,朱亚先,许永新,林丽榕,黄贤智;磺基水杨酸的分子内质子转移及其在酸性锡电镀液中的荧光快速测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0 |
金成哲;;隧道效应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92年02期 |
11 |
崔英;叶保辉;牛艳丽;钟永瑞;;[Ru(phen)_2(H_2biim)](PF_6)_2配合物与阴离子的选择性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12 |
韩玉洁;徐忠;陈平;;生物碱类药物的液/液界面电化学研究[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3 |
陈明强;分子内质子转移化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4 |
宋磊;于锋;吴琍霞;周晓国;刘世林;;OH~-与CH_2ClF反应的阴离子产物通道(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4期 |
15 |
吴元伟;徐笑云;谈忠兴;林国强;;异构醇的脂肪酸酯的质谱[J];化学通报;1985年05期 |
16 |
周春林,张中权,江明;离聚物及其共混体系的研究 3.基于配位络合的增容作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3年01期 |
17 |
陈定梅;共轭酸碱对的Ka及Kb的关系讨论[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
18 |
石土金,刘力,杨达林,朱起鹤;1,4-二氧六环和氨分子氢键团簇的从头算[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
19 |
刘海英,丁世良;用可解的六次势研究9-羟基苯嵌萘酮的基态能级劈裂[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5期 |
20 |
洪哲;;用吡嗪鎓氯铬酸盐进行的醇类氧化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