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辐合线对强天气影响分析与模拟试验
【摘要】:浙江省作为强对流天气灾害频繁地区,每年都会遭受强度流灾害天气,为了能深入了解中尺度辐合带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本文对影响浙江地区的多个强对流个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矢量风反演和外推试验希望能得到一个较为定量的风暴外推结果,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风暴前沿辐合带的具体结构、成因和作用机理,为精细化强对流天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
对个例进行分析并通过Shuman-Shapiro滤波进行尺度分离后可以发现,回波发展前沿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辐合线区域,辐合的效果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回波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统计表明辐合中心(辐合线)和未来风暴的平均匹配率为62.7%,而存在辐合线的情况下匹配率为78.6%,这也进一步证实对流风暴前沿的辐合区域对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未来风暴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改进TREC法反演风暴运动矢量风得到的结果整体较为稳定,并基于地面辐合场这一因素对风暴进行外推,结果和实况场有较好的对应。对模拟的辐合带结构分析表明,在水平上该辐合带呈倒“F”型,之后逐渐变为两段弧形;在垂直层上该辐合带从边界层风暴前沿一直倾斜延伸到风暴顶部,并分存在两个辐合中心,在辐合带前沿和辐合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次级环流圈。并且高位涡低相对湿度的干侵入气流从对流层定附近一直入侵到云内高相对湿度垂直上升区。它不仅影响了云内气流的热力结构,而且也加强了云内下沉气流的发展。同时高能舌沿着上升气流从边界层一直延展到云内,在云内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汇合的同时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下也形成了一较小尺度环流圈。在风暴外部右侧是低层高0e区,中层低θe的不稳定区,风暴的移动不断触发了风暴前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风暴的运动和发展得以维持。
|
|
|
|
1 |
刘跃红,司福意;地面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落区[J];河南气象;2003年03期 |
2 |
马红;胡勇;郑翔飚;韩勇怡;;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J];气象科学;2010年06期 |
3 |
朱星球;应冬梅;;2004年4月23日江西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年02期 |
4 |
李英;陈联寿;钱传海;杨家康;;登陆台风Rananim(0414)环流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
5 |
曾志云;潘益农;戴泽军;黎祖贤;许霖;王心中;;“2004.6”湘西北低空急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科学;2007年S1期 |
6 |
何群英;东高红;贾慧珍;孟冬梅;于莉莉;朱男男;;天津一次突发性局地大暴雨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9年07期 |
7 |
王蕊,贺哲,李庆龙,张青珍;2001年6月河南省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河南气象;2002年02期 |
8 |
刘志勇;任玮颖;王莉萍;;2008年6月1日鄂西北飑线天气过程综合分析[J];暴雨灾害;2009年03期 |
9 |
尹承美;杨芙蓉;刘爱梅;卓鸿;;济南市“7·18”大暴雨成因的中尺度分析[J];山东气象;2007年04期 |
10 |
李言荣;杜惠良;钟华;;卫星、雷达资料结合物理量场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1991年03期 |
11 |
山义昌,刘桂才,张秀珍,高晓梅;鲁北沿海强对流天气多发的成因及临近预报[J];气象;2003年11期 |
12 |
谢萍;;2004~2009年湖北省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
13 |
盛日锋;王俊;龚佃利;王庆;朱君鉴;;山东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9年09期 |
14 |
袁子鹏;王瀛;崔胜权;陈艳秋;黄阁;;一次中纬度飑线的阵风锋发展特征分析[J];气象;2011年07期 |
15 |
李吉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各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J];气象;1983年05期 |
16 |
高庆凯,李洪勣,刘金玉;强对流天气的地面中尺度概念模式及其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7年07期 |
17 |
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1989年01期 |
18 |
杜惠良;卢家麟;滕卫平;;地面物理量场与天气雷达图相结合在强对流现时预报中的作用[J];浙江气象;1990年01期 |
19 |
林建华,徐新法;湖州市雷达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J];浙江气象;1994年04期 |
20 |
王令;1995年江西省气象台利用雷达回波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评述[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