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吸附功能膜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材料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食品、医药和生化等诸多领域。同时,其化学键能高,疏水性强,对蛋白质存在强烈的吸附作用,且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被认为是生物医学分析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生物医用材料。
本论文以PVDF作为成膜材料,从蒸汽相诱导法和浸没沉淀法入手,研制高蛋白吸附量的PVDF吸附功能膜,考察各种因素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对PVDF表面的改性,调控膜表面的亲疏水性,以拓展其在电泳转印、快速诊断、斑点印迹等领域的应用;并将氨基酸接枝到PVDF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制成亲和吸附膜,用于脱除内毒素,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同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探讨了牛血清蛋白在不同晶型的PVDF表面的吸附作用及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蒸汽相诱导法制备PVDF微孔膜
通过蒸汽相诱导法制备了网络状结构对称且无皮层的PVDF膜,考察了蒸汽相的组成、温度、湿度、添加剂的类型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蒸汽相环境的变化对膜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蒸发气氛中添加了溶剂DMAC,可以减慢传质速率,使分相时间延长,所成膜的下表面皮层消失,呈现多孔形貌;温度较低,湿度较高时,质量传递速率下降,膜孔的联通性更好,孔隙率上升。以LiCl为添加剂的膜ML表面为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同时具有较小的孔径(1.24μm)和较大的孔隙率(86.1%),所以具有较大的蛋白吸附量160μg/cm2。
(2)浸没沉淀法制备PVDF微孔膜
在浸没沉淀法制备PVDF微孔膜的过程中,选择TEP为溶剂,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考察了铸膜液和凝固浴的组成、温度、添加剂的类型等对膜结构、晶型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P凝胶浴的浓度能直接改变成膜机理,随着TEP浓度的上升,液液分相过程由瞬时分相过渡到延迟分相,皮层逐渐消失,可获得网络状无皮层对称结构的膜,该膜比表面积大,蛋白固载能力强;TEP凝胶浴的浓度的上升和温度的下降都可以使结晶速度变慢,使PVDF倾向于形成p型的晶体,而极性的β型PVDF具有更多活性吸附位点,有利于蛋白的吸附;以乙醇作为添加剂的膜M34结构均一,孔径分布均匀,在1μm左右。同时膜M34的强度、宏观形貌及蛋白吸附量(194μg/cm2)均在一个较理想的水平
(3)PVDF膜吸附功能膜用于免疫检测领域
将制备的PVDF膜、PVDF改性膜及PVDF/NC共混膜分别应用于电泳印迹、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GICA)、免疫斑点印迹等三个领域。通过研究发现:不对称结构的PVDF膜由于其表面具有致密的皮层,蛋白吸附能力非常弱,无法转印蛋白。而结构对称无皮层的膜M34由于蛋白固载量大(194μg/cm2),与商品膜进行对比,转印效果好,是免疫印迹和生化分析领域的优良用膜;将膜M34经表面亲水化改性后,层析性能明显上升,应用在DOA类和hCG类快速诊断试剂时C/T线出现时间较快(T线50秒内,C线200秒内),并且显色状态较强(T线强度G6~G9,C线强度G7-G9);将共混膜应用于免疫斑点印迹,通过调节共混聚合物的种类以及共混比例,制备出网络状、结构均匀的PVDF/NC共混膜M90,其显色效果明显优于商品的NC膜。
(4)以L-丝氨酸(Ser)为配基制备PVDF中空纤维亲和膜
通过对PVDF中空纤维膜基质进行改性,将丝氨酸配基键合到膜上,制备成PVDF-Ser亲和膜用于人、动物血液中内毒素的脱除。结果表明,PVDF-Ser对人血浆中内毒素的脱除效率高,清除率为48.3%,同时具有较为理想的血液相容性,总蛋白的损失率为14.9%,白蛋白恢复率为92.6%;放大的PVDF-Ser亲和膜组件用于实验猪的全血灌流实验,结果显示该亲和膜可以有效的脱除动物体内的内毒素,能够很好的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细胞介素(IL-6)的浓度,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5)BSA与α和β晶型的PVDF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采用MD模拟的方法讨论了蛋白质BSA与a和p晶型的PVDF之间的相互作用。由MD模拟得到BSA分别与α和β型PVDF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和总的相互作用能的大小。结果表明,β型PVDF与BSA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相互作用均比α型强,总的相互作用能比α型高了约200KJ/mol.BSA在β型表面参与吸附的基团比α型表面多了四个,分别为ASP85,SER465, GLU490,TYR492.正是由于β型表面呈极性,参与吸附的氨基酸基团密度高于α型,同时β型与BSA的相互作用能也更大,所以β型PVDF对蛋白质的固载能力更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Q325.3;TB383.2
|
|
|
|
1 |
卓震;聚偏二氟乙烯(PVDF)特性及其在过程工业中应用[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4年02期 |
2 |
吕晓龙,胡成松,胡新萍;高性能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纺制[J];纺织学报;1999年04期 |
3 |
郑乃刚,吴景兰,陈奎生,丁一,王一菱;免疫组织化学与完整细胞原位蛋白质斑点印迹联合应用的探讨[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4 |
胡英,刘洪来;分子工程和化学工程[J];化学进展;1995年03期 |
5 |
吉青,杨小震;分子力场发展的新趋势[J];化学通报;2005年02期 |
6 |
吴庸烈,刘卫宏,张华杰,杨金荣,徐纪平;沉淀剂组成对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孔结构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1989年03期 |
7 |
孔瑛,吴庸烈,杨金荣,徐纪平;用于膜蒸馏的疏水聚偏氟乙烯不对称微孔膜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0年03期 |
8 |
许振良,翟晓东,陈桂娥;高孔隙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4期 |
9 |
于志辉,钱英,付丽,张晓妍,高以堦;聚偏氟乙烯/聚丙烯腈共混超滤膜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
10 |
俞三传,高从堦;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膜[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
|
|
|
|
|
1 |
王志英;倪志华;李建林;孔祥森;杨振生;;制膜基底对非溶剂致相转化法PVDF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8期 |
2 |
闫红,孙海梅;化学势和温度对储氢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3 |
赵敏;;碳纳米管储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4 |
闫红,陈宇,程锦荣;氢在碳纳米管中的存储与分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5 |
袁兴红,程锦荣,黄德财,赵力,张立波,赵敏,戴磊;碳纳米管物理吸附储氢的势能效应与空间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6 |
程锦荣;丁锐;刘遥;丁振峰;张立波;;碳纳米管阵列储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7 |
邵辉琳;程晓敏;冯历萍;王鹏;;聚偏氟乙烯膜表面光接枝改性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8 |
陈天放;梅凯;孙文全;;PVDF有机膜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10年06期 |
9 |
曾令强;王志强;陈文清;;用于水处理的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抗氧化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0 |
钟石,蔡守平,胡丰林,樊美珍,李增智,耿德贵;4种破碎方法对古尼虫草内含物提取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
|
|
|
|
1 |
张雄文,林炳昌;理想非线性单组分色谱模型理论解与实验的比较[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
2 |
李兆峰;黄伟九;刘明;;人体用金属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3 |
戚晓芳,余琨,冯玉军,井晓天;拉伸工艺对聚偏二氟乙烯结构性能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
4 |
黄加乐,郑炳云,陈德强,董声雄,周巧琴;非溶剂添加剂对聚醚砜超滤膜结构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5 |
董声雄,洪俊明;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
6 |
吕晓龙,胡成松,胡新萍;高性能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纺制[J];纺织学报;1999年04期 |
7 |
陆茵,陈欢林,李伯耿;添加剂对PVDF相转化过程及膜孔结构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02年05期 |
8 |
杨勇,孙斌,邹健,孙本惠;聚砜类合金分离膜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3期 |
9 |
胡杰,刘白玲,汪地强;有机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3年01期 |
10 |
顾明浩;张军;王晓琳;;聚偏氟乙烯的晶体结构[J];高分子通报;2006年07期 |
|
|
|
|
|
1 |
从文;聚偏氟乙烯塑料概述[J];有机氟工业;2002年02期 |
2 |
杜丕斌,董声雄;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在酒类生产中的应用[J];酿酒;1997年01期 |
3 |
徐伟箭,吕彬劼,邵国寅,莫雄;悬浮法氯化聚偏氟乙烯的合成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5期 |
4 |
吴伯荣,苏兰英,田艳红,李长江,金日光;PVDF-LiClO_4高分子快离子导体膜的制备工艺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年06期 |
5 |
王同生,刘燕华;微孔膜技术在油田注入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1997年04期 |
6 |
王湛,吕亚文,王淑梅,尹妮,刘淑秀,钱英;PVDF/CA共混超滤膜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
7 |
邵改芹,张健飞,顾振亚,张永波;膜蒸馏用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制膜条件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8 |
李文琼,邱新平;聚偏氟乙烯溶液法接枝苯乙烯磺酸膜的结构与形貌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3期 |
9 |
颜晋钧;;国内外含氟聚合物的应用及市场现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17期 |
10 |
沈寿彭,吴林生,陈秉启,吴报铢;聚偏氟乙烯的分子运动[J];高分子学报;198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