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振式微光学陀螺研究
【摘要】:基于Sagnac效应的光学陀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惯性角速度传感器,在导航和制导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谐振式光学陀螺的核心敏感元件是一个无源的光学谐振腔,其突出特点是可以采用很短的光纤环或集成光波导环获得比较高的精度。利用成熟的半导体工艺与光电子集成技术将核心敏感元件和其它关键元器件集成,集成化的谐振式微光学陀螺(Resonator Micro Optic Gyro, R-MOG)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振动和耐冲击等特性。R-MOG是光学陀螺微型化的重要技术途径,研究R-MOG并储备基础关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光学Sagnac效应是一种极其微弱的效应,除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克服光学噪声、提高陀螺输出信号信噪比将直接影响着R-MOG的性能。本论文围绕信号检测和光学噪声抑制技术对R-MOG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严重影响R-MOG性能的瑞利背向散射噪声及闭环回路锁定技术等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全面提高了R-MOG的实际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建立基于双相位调制技术(Double Phase Modulation Technique, DPMT)的信号检测及瑞利背散射噪声抑制相关理论,并在实际R-MOG系统中得到实验验证。瑞利背散射噪声是目前影响R-MOG精度提高的最主要噪声源之一,利用实际测试得到的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谐振腔的背散射系数大小,对背散射噪声的影响进行了理论计算和评估。在没有考虑载波抑制时,该背散射噪声影响高达~79rad/s,完全抑制该背散射噪声(低于R-MOG理论极限灵敏度)至少需要120dB的载波抑制比,这对利用传统单相位调制技术(Single Phase Modulation Technique, SPMT)的R-MOG系统,对相位调制器的调制电压、使用环境温度稳定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利用DMPT技术,通过调制参数的优化,在不影响陀螺输出信号信噪比的前提下,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大的载波抑制比,同时大大降低了相位调制器控制电压及使用环境温度稳定性的要求。研究表明,在LiNbO3相位调制器的半波电压为3.0V、半波电压温度系数为500ppm/℃的条件下,若利用SPMT,要将瑞利背散射噪声控制在极限灵敏度之下,对应电压的控制精度是±1.8mV,对应温度的波动范围要求是±1.6℃;利用DPMT,可以将电压控制精度的要求放宽到±60mV,对应的温度的波动范围要求可以放宽到±51℃。上述研究可为R-MOG后续的工程化和实用化提供技术保障。
(2)采用数字比例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tion, PI)光频率锁定技术,结合实际R-MOG系统,对闭环回路的临界振荡特性进行了实际测试,得到了回路临界增益和临界周期的实际数值;进一步地,利用Z-N整定法则和闭合回路仿真模型,结合实际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谐振腔芯片的温度特性,优化了PI参数。其中最佳比例增益为2667,积分增益的3dB截止频率为70Hz。将上述参数应用于实际R-MOG系统,实现了激光频率的长期锁定,频率误差噪声密度为~5.9Hz/√Hz,接近由单个光电探测器引入的极限噪声密度(-4Hz/√Hz)。利用Allan方差对噪声误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PI锁定误差的Allan方差相对于积分时间τ的双对数坐标的斜率约为-1/2,表明闭合回路中剩余噪声主要是随机噪声。上述结果进一步表明在目前的谐振腔芯片温度特性下,研制的数字PI锁定技术可以使得由温度导致的谐振频率漂移降低到极限噪声量级之下,从而使得锁定输出误差主要由随机噪声占主导。另外,通过分析表明该闭环方案可以满足角加速度1000°/s2范围内的R-MOG实际应用需求。
(3)基于DPMT调制和数字PI光频率锁定技术,建立了R-MOG实验系统,对R-MOG的零偏稳定性、摆动响应、连续转动信号等进行了实际测试。实验系统以可小型化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线宽~50KHz)为光源,腔长为7.9cm、直径为2.5cm的保偏硅基二氧化硅光波导谐振腔为核心敏感元件,在锁相放大器等仪器作为陀螺信号处理电路时,R-MOG的短期零偏稳定性达到了38°/h(积分时间为10s)。将该陀螺安装在高精度转台上进行正弦摆动测试,得到了0.10°/s-5°/s的正弦摆动输出信号。进一步地,将处理电路中的信号发生器,数字锁相放大器,数字PI锁定模块等利用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实现,代替全仪器信号处理电路,得到了从-550°/s-550°/s的连续转动信号,该数字R-MOG的非线性度R2-nonlinearity约0.0169%。
总之,本论文实现的R-MOG系统,短期零偏稳定性38°/h(积分时间10s),0.1°/s的摆动信号测试结果,以及-550°/s-550°/s的连续转动输出结果的测试结果(非线性度0.0169%)都是公开报道的R-MOG中最好实测结果。
|
|
|
|
1 |
;新书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2年05期 |
2 |
魏爱成;;高频开关电源在微波站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11年04期 |
3 |
杨建平;基于开关电源的谐振式变换器研究[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
4 |
万云芳,冯祝;大屏幕彩电电源部分的减耗降温措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4年18期 |
5 |
王霞;周建军;孟爱华;;谐振式超磁致伸缩音频驱动器设计[J];机电工程;2010年06期 |
6 |
马力强;;软开关原理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
7 |
徐葆华
,吕志清;一种高精度的陀螺仪——半球型谐振式陀螺仪(HRG)[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7年08期 |
8 |
张善璞;;电机传动的谐振式机械手[J];燕山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9 |
周海波,刘建业,赖际舟,李荣冰;光纤陀螺仪的发展现状[J];传感器技术;2005年06期 |
10 |
葛太坤;张化良;赵剡;;位标器测试中天线和陀螺的负载仿真模型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26期 |
11 |
李成章;黄庆安;;梳状谐振式磁场传感器设计[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12 |
王路达;樊尚春;郭占社;;一种高性能的硅微谐振陀螺[J];微细加工技术;2008年05期 |
13 |
蒋振宇;李伟达;祝宇虹;;一种谐振式微小型机器人移动机构[J];压电与声光;2010年04期 |
14 |
张光枢;陀螺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J];兵工学报;1987年04期 |
15 |
白韶红;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新进展[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4年01期 |
16 |
万彦辉;裴听国;;陀螺系统非线性误差的自适应补偿技术[J];战术导弹控制技术;2003年02期 |
17 |
李如春,马慧莲,金仲和,王跃林;数字调制谐振式光纤陀螺中阶梯波复位误差的分析[J];中国激光;2004年09期 |
18 |
隋修武,樊玉铭,张国雄,裘祖荣;圆筒谐振式密度传感器的计算及有限元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4期 |
19 |
郑晓虎;;一种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J];压电与声光;2006年03期 |
20 |
任新根,赵梓森;多路彩色电视信号调频副载波光纤传输系统[J];通信学报;1996年03期 |
|
|
|
|
|
1 |
张利娟;李欣业;张华彪;;陀螺系统的受迫振动及其时滞反馈控制[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
2 |
郑旭东;冯舟;梁新建;万蔡辛;李丹东;;典型高性能MEMS陀螺的比较分析[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
3 |
隋永枫;;陀螺系统时间有限元的内点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
4 |
胡海良;张伟;;陀螺系统非线性振动分析的多元L-P法[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5 |
王伟桥;张若京;;核反应堆堆心的失压冲击响应[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
6 |
金仲和;丁衡高;马慧莲;丁纯;周柯江;王跃林;袁祖武;;微型化陀螺研究进展和展望[A];2005年惯性技术科技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7 |
章燕申;郭美凤;;微型固体光学陀螺[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
8 |
闫生存;孙役;李振作;;光纤陀螺系统在水布垭工程的成功应用[A];2008南方十三省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
9 |
许国祯;;光导航时代正在到来[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
10 |
刘久玲;何世堂;梁勇;;梯形谐振式结构结合纵向耦合结构的滤波器[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