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的变形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风力发电、海上石油平台及高速铁路等新型能源及高速交通工程陆续兴建。在这些工程中,桩基础在其服役期内不但要承受上部结构自重所产生的静荷载,还要长期承担由风、浪或列车等所引起的具有显著周期性的竖向循环荷载的作用。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的承载及变形特性愈发受到设计人员的关注,特别是对于高速交通、风力发电机等这些对基础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的结构,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桩基累积沉降已成为此类工程设计中最需控制的关键参数。然而目前循环下桩基的受荷性状及控制方法尚未明确,因而开展对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大比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长期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桩的承载及变形性状及累积沉降调控方法,提出了基于服役性能设计的循环下桩基设计方法。本文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93、51225804及U1234204)的资助。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单次加卸载过程中的桩身荷载传递及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顶卸载回弹下的桩身上部会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的分布深度主要受卸载幅值、长径比、桩土刚度比及桩端土体模量的影响。负摩阻范围随卸载幅值的增大而变大;相同卸载幅值下,负摩阻范围随桩长的增加、桩土刚度比的增大、桩端土体模量的减小而减小。
(2)设计并制作了大比例模型试验桩,提出了孔压、土压及轴力传感器的桩身安装、测试及标定技术,基于浙江大学大型土工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25组刚性单桩循环加载试验,对饱和粉土地基中的刚性单桩在静力及循环加载条件下的承载及变形性状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
(3)基于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循环荷载加载条件下,粉土地基中刚性桩的承载及变形性状、桩-土界面应力变化规律及荷载传递变化规律;分析了单桩循环承载弱化及累积沉降产生的机理;提出了考虑组合循环荷载特性的桩基长期累积沉降预测公式。研究结果显示,累积沉降随振次的增加而增大,随循环荷载幅值的增大而变大;循环加载将导致桩-土界面土体发生剪缩,引起界面超静孔压的累积及法向有效应力的下降,孔压及有效应力的变化幅度随剪切幅值的增大而变大;循环下侧摩阻的弱化是由于界面法向有效应力的降低所引起的。
(4)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所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基于Mortara静力/循环界面弹塑性模型的用户界面子例程序UINTER.通过与砂-钢界面剪切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UINTER的正确性。利用有限元模型,对界面循环加载性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法向应力降低的界面剪切循环弱化简化分析模型。
(5)基于理想塑性模型,采用幂函数描述法向应力随循环次数的弱化规律,建立了桩土界面循环弱化模型;基于双曲线型模型建立了桩端循环滞回模型。建立了基于荷载传递法的竖向循环加载条件下单桩的一维分析模型,编写计算程序ACLPAP。采用该模型对竖向循环加载下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长径比、桩土刚度比、下卧层性质、桩周土模量分布等因素对桩基循环加载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循环下桩基的竖向荷载传递规律、承载及变形性状主要决定于桩顶循环荷载幅值水平,桩基的循环加载效应随循环荷载比的增大而变大,存在一最小循环荷载比,当荷载比小于MCLR时,桩基性状不会因循环加载而受到影响;相同循环荷载幅值下,桩基的循环加载效应随桩长的增加而减小,随桩土刚度比的增大而变大,随桩端土体模量的增大而减小。
(6)分析了循环下桩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界限循环荷载比控制的基本设计思想。讨论了组合循环荷载下桩基的变形及承载性状,提出了循环稳定沉降分析图的概念。提出了循环下桩基的基本设计方法及一般流程。采用该设计方法对一个实例工程进行了验算分析,并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研究采用模型试验及理论研究手段对竖向循环下桩基性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所得结果对于考虑循环荷载影响的桩基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桩基研究内容,为循环下桩基的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
|
|
|
1 |
白顺果;侯永峰;张鸿儒;;循环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临界循环应力比和永久变形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2 |
林文钗;;循环荷载作用下粗颗粒土填料的残余变形特性浅析[J];河南建材;2011年04期 |
3 |
刘颖,仝筠,齐心;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的残余孔压[J];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03期 |
4 |
王林玉,谢新宇,朱向荣,曾国熙;循环荷载作用下道面和软土地基共同作用变形数值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03期 |
5 |
李西斌,谢康和,王奎华,庄迎春;双面半透水边界饱和土层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一维粘弹性固结解析解[J];工程力学;2004年05期 |
6 |
程波,王唯华,丁佩民;考虑循环荷载反复作用的抗拔桩设计[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年03期 |
7 |
刘胜群;吴建奇;;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7年01期 |
8 |
焦栋梁;蒋军;;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受力工作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5期 |
9 |
刘荣素;;浅议循环荷载下筋土界面力学特征[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4期 |
10 |
陈竹昌;徐和;;土类对轴向循环荷载下桩性状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11 |
雷胜友,李克钏;重塑膨胀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长期变形的数学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5年02期 |
12 |
李军旗;钢筋混凝土构件双向循环往复加载试验及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3 |
谢康和;周瑾;董亚钦;;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
14 |
郑晓;郭玺;;超固结软粘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8年03期 |
15 |
陆见广;徐志洪;夏正兵;朱海琴;吴志红;;弹性范围内碳纤维混凝土梁在循环荷载下的力电效应研究[J];商品混凝土;2009年05期 |
16 |
李校兵;王军;吴延平;;初始剪应力对饱和软粘土静、动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
17 |
任宇;朱斌;陈仁朋;王振宇;陈云敏;;大型风电机组群桩基础受荷特性及长期累积沉降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
18 |
梅世强;姜袁;王乾峰;;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卸载刚度试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0年01期 |
19 |
杨喆;袁金辉;任权;王家鼎;;循环荷载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年05期 |
20 |
肖洁;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效应浅析[J];水运工程;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