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FC的非线性控制与限流式UPFC研究
【摘要】:现代电力系统通过大规模互联使得电网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如何在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电网输送容量、控制线路潮流、有效限制系统短路电流水平等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备受关注。近年来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 FACTS)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FACTS控制器家族中,统一潮流控制器(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 UPFC)可以综合调节输电线路的三大参数,即电压、相位和阻抗,继而可以控制线路潮流,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是目前综合功能最为全面的FACTS装置,因此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UPFC的控制以及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UPFC的安全性问题两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在UPFC的控制方面,针对UPFC的非线性特性和不确定性,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理论的非线性最优控制策略和一种基于反馈线性化H∞理论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针对UPFC负荷端电压存在的随机扰动,提出了一种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策略。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概括为以下几点:
1.针对UPFC传统线性控制器的性能可能因运行点的大范围变化而恶化的缺陷,考虑UPFC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几何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理论的UPFC非线性最优控制策略。首先从数学上证明了UPFC五阶非线性模型满足可精确线性化的条件,然后通过选择李雅普诺夫型输出函数、适当的非线性坐标变换和状态反馈将UPFC五阶非线性系统完全转化为一个Brunovsky标准线性系统,最后采用线性极点配置方法设计了UPFC内部潮流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改进了传统PI控制近似线性化的缺陷,可以有效适应运行点的大范围变化,在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PI控制。
2.针对UPFC在电力系统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问题,建立了加入干扰向量的UPFC非线性鲁棒模型,在第1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线性化H∞理论的UPFC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多种外部干扰下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3.在第2点的研究中仅考虑了不确定性,但实际电力系统中存在的干扰带有很强的随机性。针对UPFC负荷端电压存在的随机扰动问题,将精确线性化理论和随机控制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反馈线性化随机最优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具有加性噪声的UPFC非线性随机模型;然后根据伊藤引理将其精确线性化为一个具有乘性噪声的线性随机系统;随后通过随机HJB方程推导了该系统的随机黎卡提矩阵微分方程及其辅助方程,并给出了上述方程的一种数值解法;最后通过控制向量反馈关系得出原UPFC系统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QG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控制方法可以更好地抑制随机干扰,而且在多重复杂扰动下都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上述三种UPFC的控制策略设计方法均可扩展应用于所有基于电压源变换器的FACTS装置,如STATCOM、SSSC、IPFC、GUPFC、VSC-HVDC等。
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UPFC的运行安全性方面,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型FACTS装置——具有短路限流功能的统一潮流控制器(简称限流式UPFC).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成果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UPFC的串联变换器极可能因承受系统高电压和短路大电流的冲击而损毁。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FACTS装置——限流式UPFC。给出了限流式UPFC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对其稳态运行工作原理、短路限流动态过程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故障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两个关键参数——直流限流电感和直流电容的计算方法和选取原则。仿真结果证实了这种新装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研制了一套限流式UPFC实验装置,对其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电网正常状态下,限流式UPFC等效为常规UPFC;当(装置安装点附近)电网发生短路故障时,装置中的限流器模块能立即从零阻抗转变为高阻抗串入回路中承担大部分系统电压并将系统及流经UPFC的短路电流限制到设定数值,有效保护了UPFC免受系统高电压和短路大电流的冲击,保证了UPFC的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实际上,限流式UPFC的设计也可以看成是在系统故障的大扰动下为保证装置安全性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控制方法,该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基于电压源变换器且具有串联部分的FACTS装置,如设计限流式SSSC、限流式IPFC、限流式GUPFC等。
|
|
|
|
1 |
唐爱红,程时杰;UPFC控制器及其物理实验装置的设计[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4年06期 |
2 |
葛敏辉,石松奇,周贵兴;UPFC控制器设计原理及方案[J];电网技术;2000年06期 |
3 |
万波,张焰;一种新的UPFC潮流计算模型[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12期 |
4 |
罗春雷,孙洪波,徐国禹;含UPFC系统的状态方程及控制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1997年10期 |
5 |
黄振宇,倪以信,陈寿孙,张宝霖;UPFC动态模型在电力系统动态分析中的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6期 |
6 |
陈众,颜伟,徐国禹,王官洁;统一潮流控制器的智能解耦与结构设计研究[J];电网技术;2004年02期 |
7 |
孙荣富;使用灵敏度因子优化UPFC布点[J];继电器;2004年22期 |
8 |
李岩松,郭家骥,刘君;应用UPFC控制电力网络潮流的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年04期 |
9 |
顾伟,黄河,蒋平;用于三相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UPFC稳态模型[J];高电压技术;2005年03期 |
10 |
彭方正,房绪鹏,高奇,顾斌,钱照明;一种新型的UPFC拓扑[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4年01期 |
11 |
董良英,房大中,林旭军;含统一潮流控制器的电力系统新型潮流算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1年02期 |
12 |
郝正航,冯丽,邱国跃,许克明;应用于UPFC动力学模型的ANN-PID复合控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3 |
丁明,汤海雁,吴红斌;含UPFC的电力系统概率稳定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3年05期 |
14 |
董雷,蒲天骄,鲍海,徐正清,陈礼义;基于本地可测量参数的UPFC暂态能量控制[J];电网技术;2003年02期 |
15 |
刘小园,章勇高,朱鹏程,刘黎明,康勇;UPFC并联侧控制器设计及仿真[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6 |
李岩松,郭家骥,刘君;UPFC暂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1期 |
17 |
颜伟,朱继忠,徐国禹;UPFC线性最优控制方式的研究及其对暂态稳定性的改善[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
18 |
吴捷,王建;基于UPFC的灵活交流输电潮流控制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08期 |
19 |
刘恩德;统一潮流控制器的存在对距离保护的影响[J];国际电力;2002年01期 |
20 |
张扬,毛雪雁,徐政;用于电网稳态和暂态分析的统一潮流控制器模型[J];电网技术;2002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