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豆梨与川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摘要】:遗传多样性是物种或群体抵抗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分,对于野生果树资源而言,遗传多样性更是砧木筛选的重要依据,对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原产于我国的野生梨属种豆梨(Pyrus calleryana Dcne)和川梨(P. pashia D. Don)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砧木资源。另外,豆梨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梨属种之一,川梨则被认为是东、西方梨分化过程中的过渡种。因此,研究豆梨和川梨群体遗传多样性对解决梨属植物的起源演化过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我国野生梨属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本研究利用cpDNA单倍型和nSSR的方法,结合对果实表型性状的分析,以野生豆梨和川梨群体为材料,对这两个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评价,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 cpDNA单倍型和nSSR的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省豆梨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cpDNA:Hd=0.719,π=0.00105, nSSR:Hc=0.639). AMOVA分析表明豆梨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cpDNA和核基因水平上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77.04%和91.14%。Mantel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呈现显著的正相关(cpDNA单倍型:r=0.332,p=0.048;nSSRs:r=0.592, p=0.008)。SSR的结果表明群体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089)。本研究中花粉流/种子流仅为0.86,说明群体间的遗传物质交换主要依靠种子传播进行。STUCTURE的结果表明所有豆梨群体可以分为两个类群,根据不同类群在各群体中的比例可以将所有群体分为两个组,豆梨群体cpDNA和nSSR的N-J聚类树均表明所有群体可以分为东北和西南两组。浙江省的8个豆梨群体中,群体FY的遗传变异程度最高,而且群体规模也较大,因此在开展浙江省豆梨资源的保护工作时,群体FY应该优先得到保护。
2.川梨群体保持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cpDNA:Hd=0.718, π=0.00085; nSSR:He=0.741). AMOVA分析表明川梨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在cpDNA和核基因水平上分别为59.61%和91.24%。cpDNA单倍型的Mantel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r=0.139,p=0.09),但是nSSR的Mantel检验的结果则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00)。在叶绿体水平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遗传分化系数为0.404,核基因水平上群体间仅出现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为0.087。cpDNA单倍型的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特有单倍型较为普遍,单倍型的网络图呈辐射状分布,推测川梨群体经历了近期的快速分化。川梨群体存在着亲缘地理结构(NstGst, p0.05),对cpDNA单倍型的亲缘地理学分析表明川梨群体经历了连续的扩张事件.NCA分析表明支系1-2、2-1和总支系经历了连续的群体扩张,总体的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621000到209000年前之间。根据Ennos的花粉流和种子流比值的公式得到,花粉流是种子流的6.05倍,表明川梨群体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换主要通过花粉的传播进行。川梨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应该集中于遗传变异丰富的群体以及包含特有基因的群体,群体YN1和YN8分别代表了最高水平的cpDNA和nSSR的遗传变异水平,应该优先得到保护。
3.通过对本研究所用的豆梨和川梨样品的cpDNA单倍型结果进行比对,发现豆梨和川梨共享2个单倍型(单倍型S1和S2),这两个单倍型分别为豆梨和川梨的祖先单倍型。豆梨和川梨在单倍型网络图上并不能清晰的分为两枝,说明两者在叶绿体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存在较近的共同祖先。
4.本研究对豆梨和川梨6个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果重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程度最高(P. calleryana:26.37%; P. pashia:37.06%)。 UPGMA聚类图和主坐标分析的散点图表明利用6个果实表型性状可以将豆梨和川梨区分开来。
|
|
|
|
1 |
沈孝善;关于豆梨(Pynis culleryane DGN.)种子萌发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2 |
菅兴凤,马秀荣,刘恩贺,刘秀芳;杜梨和豆梨种子温水浸种催芽试验[J];山东林业科技;1993年01期 |
3 |
李晓刚;王宏伟;杨青松;王中华;;豆梨辐照效应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
4 |
安华明,樊卫国;缺铁胁迫对川梨的生理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8期 |
5 |
包建平;张绍铃;成希;崔艳波;刘妮;;豆梨和榅桲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J];种子;2010年02期 |
6 |
李慧;丛郁;常有宏;蔺经;盛宝龙;;豆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克隆及胁迫表达[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5期 |
7 |
徐明义,姚芳玲,刘振中,史联让,张秀琴;梨属矮化砧木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7年01期 |
8 |
陶爱群;谢深喜;姜小文;尹婷;刘松愉;;豆梨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J];经济林研究;2009年04期 |
9 |
李慧;丛郁;王宏伟;盛宝龙;蔺经;常有宏;;豆梨植物络合素合酶PcPCS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J];园艺学报;2010年06期 |
10 |
李祝成;陈勤;何宗能;郭晓玲;;豆梨丰产稳产栽培技术[J];中国热带农业;2011年03期 |
11 |
李思洲;;巴梨砧木资源初步调查[J];烟台果树;1983年04期 |
12 |
;雨季扩穴梨增产[J];陕西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
13 |
姜卫兵,俞开锦,高光林,马凯;梨不同砧穗组合光合特性[J];园艺学报;2002年06期 |
14 |
张辉,柳鎏;板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人工选择的影响[J];云南植物研究;1998年01期 |
15 |
李景富,赵凌侠,许向阳,唐克轩,开国银;番茄属(Lycopersicon)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6 |
张晗,沙伟,高永超;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4期 |
17 |
龚道清;张红;张军;段修军;赵旭庭;高玉时;薛敏开;;高邮鸭微卫星DNA标记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家禽;2005年21期 |
18 |
范彦;曾兵;张新全;马啸;;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J];草业学报;2006年05期 |
19 |
朱新平;杜合军;郑光明;焦宗垚;陈赛;陈子安;;大口黑鲈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20 |
侯杰;程广有;;3种药用枸杞过氧化物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