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湖库水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水华频发且影响范围扩大,探索行之有效的抑藻控藻技术尤为重要。微生物控藻技术具有高效、成本低、二次污染风险低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研究热点。论文以我国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的淡水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浙江省富营养化水体筛选分离获得具有溶藻特性的微生物,在此基础上开展溶藻菌分子鉴定与生理生化特性、溶藻菌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溶藻产物特性与生物急性毒性、溶藻过程作用机理以及环境水体除藻及脱氮性能等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1.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筛选获得4株具有高效抑藻作用的溶藻菌HJC-D1、 ZJG-24、ZJG-215和KY-63,,菌株HJC-D1抑藻效果最佳,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HJC-D1;溶藻菌HJC-D1发酵培养4d后,在铜绿微囊藻初始叶绿素a初始浓度0.2713±0.0192~0.6375±0.0321mg·L-1时,叶绿素a去除率为53.5±4.3%~62.6±3.3%;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溶藻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胞外无菌滤液中,并具有热稳定性、嗜碱性,可被乙酸乙酯萃取,推测其作用方式为间接抑藻。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为优化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大规模发酵产溶藻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获得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氮源为蔗糖和硝酸钾,并采用PB实验设计获得影响溶藻菌抑藻活性的三种显著因素为蔗糖、硝酸钾和初始pH值;在此基础上,应用CCD响应曲面法分析获得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的优化发酵培养基为(g·L-1,):蔗糖,22.73; KNO3,0.96; NaCl,0.5; K2HPO4,0.5; MgSO4,0.5; FeSO4,0.002,初始pH为8.8;在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发酵条件优化方面,研究了培养温度、摇床转速、装液量和初始pH值等参数对发酵工艺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33.1℃、摇床转速337.5rpm,装液量91.2mL/250mL摇瓶、初始pH11.8,在此条件下培养4d后,藻叶绿素a去除率高达93.7%。
2.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技术,研究了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抑制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溶藻产物的组成与特性。结果表明,投加比例为3%(v/v)时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发酵液能有效抑制初始叶绿素a含量为0.2835±0.0721mg-L-1铜绿微囊藻生长,培养8d后藻类去除率为46.8±5.1%;在5%和10%投加比例下,藻类去除率可达72.6±5.5%和82.8±1.8%。不同处理组溶藻产物的DOM光谱学特性研究发现,溶藻产物分子量约1000Da,其DOM组分荧光峰特征基本相似,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且随溶藻菌发酵液浓度增加,溶藻产物DOM中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的强度总体呈增大趋势。傅里叶红外分析发现,溶藻产物HPI和HPO-A组分红外吸收峰位置与峰形大致相似,但各吸收峰的相对强度有所差异,TPI-A在1031cm-1处的特征峰则是由糖类和多糖类物质的伸缩振动引起;应用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溶藻产物的生物急性毒性,发现溶藻菌发酵液本身对发光细菌具有一定的低毒性,发酵3-5d时相对发光度为67.6±3.1%~72.4±2.8%;以微囊藻毒素为主要溶藻产物进行毒性试验发现,水体藻毒素浓度低于20μg-L-1时其生物毒性较低。
3.通过对功能菌株抑制前后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和生理特征、抗氧化酶活、氧化损伤变化的影响研究,初步揭示了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程度和活藻细胞比例随发酵液浓度和共培养时间变化,共培养8d时3%、5%和10%处理组中活藻细胞含量分别为51.4%、15.7%和2.3%,TEM镜检发现藻细胞壁受到大幅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胞内K+和Ca2+离子外渗;在溶藻菌无菌滤液胁迫下,铜绿微囊藻抗氧化酶活发生明显变化,SOD、POD和CAT酶活随发酵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活性氧ROS水平亦显著提升,其过量增加导致藻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破坏细胞质膜,导致藻细胞破裂;综上分析,推测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抑制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的溶藻机理为:溶藻菌破坏藻细胞壁,导致细胞内类囊体、光合片层、磷酸颗粒等细胞器释放并失活,最终引起藻细胞衰亡。
4.针对我国环境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藻类污染频发等问题,应用分离获得的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开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强化污染水体生物膜除藻及脱氮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水体叶绿素a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7±5.4%和80.9±4.4%,NH4+-N的平均去除率为77.8±2.8%和72.4±3.2%,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去除率为25.0±1.5%和18.7±1.4%;不同曝气强度研究发现,曝气/停曝时间比2h:4h、曝气量60L·h-1工况下,系统CODMn和NH4+-N去除率均有所提高,相比对照组NO3--N积累更为明显;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系统NH4+-N、CODMn等的去除影响不大,但缩短HRT时叶绿素a去除率有所降低;分析填料表面微生物相发现,试验组填料表面有溶藻菌富集,推测对照组除藻主要通过填料对藻类的吸附去除,而试验组则是藻类吸附在填料表面后通过溶藻微生物实现藻类去除。
综上,通过对溶藻菌Streptomyces sp. HJC-D1溶藻特性、溶藻作用方式、溶藻产物特性以及微生物固定化技术除藻脱氮等研究,分析认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溶藻菌所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可作为生物除藻剂,可为我国水华控制提供可行的生物修复技术。
|
|
|
|
1 |
吴为中,安成才,刘新尧,伍向弘,温东辉,石苗;溶藻细菌(B_5)的溶藻效果与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2 |
史顺玉,刘永定,沈银武;细菌溶藻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
3 |
邱雪婷;钱雨婷;周韧;周义军;王艳;谭佑铭;;溶藻菌N25的筛选及溶藻效果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10期 |
4 |
黄昌妙;潘伟斌;李燕;龙丽萍;;三株溶藻菌对水华鱼腥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技;2009年06期 |
5 |
石苗;邹莉;刘新尧;廖永红;安成才;;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5期 |
6 |
李勤生,黎尚豪;制约蓝藻种群的生态因子[J];生态学报;1984年04期 |
7 |
李勤生,黎尚豪;制约蓝藻种群的生态因子[J];动物学报;1984年04期 |
8 |
李木桂;刘晶;潘伟斌;张海燕;;3株溶藻菌生长特性研究初报[J];广州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
9 |
邓建明;李大平;陶勇;何晓红;王晓梅;;溶微囊藻细菌的富集筛选及其菌群结构特征[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8期 |
10 |
李勤生,黎尚豪;溶藻细菌——M-4[J];微生物学通报;1983年03期 |
11 |
周键;李春强;廖文斌;孙建波;刘志昕;彭明;;几种海洋溶藻菌溶藻效果研究[J];海洋技术;2008年03期 |
12 |
王海玉;赵芳;彭谦;孙珮石;;溶藻细菌W-04的筛选及溶藻效果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20期 |
13 |
张维昊,徐小清,丘昌强;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
14 |
金春华,陆开宏,王扬才;改性明矾浆和滤食性动物控制月湖的蓝藻水华[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2期 |
15 |
田娟;宋碧玉;林燊;余博识;李仁辉;;两种改性粘土去除群体状铜绿微囊藻的比较[J];湖泊科学;2009年05期 |
16 |
赵芳;王海玉;王泉;王洁;孙珮石;;细菌溶藻研究的现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7 |
叶姜瑜;钟以蓉;俞岚;李文娟;;一株水华鱼腥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菌藻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
18 |
傅丽君;安新丽;郑天凌;;环境中放线菌及其抑藻活性物质研究的若干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
19 |
周瑞;喻融;王梓入;龙丽华;;溶藻细菌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20 |
吕伟英;赵以军;周瑞;吴广涛;胡蝶;吴刚;;一种快速检测分离溶藻细菌方法的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