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固态限流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电压等级和容量的不断增加,基于电力电子器件的固态限流器在电力系统中具有日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其中新型固态限流器以正常运行时对系统影响小、短路故障时无延时插入限流、无电压电流振荡冲击、以及桥路所承受电压等级较低等优点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新型固态限流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关键技术做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了新型固态限流器中饱和型耦合变压器的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饱和型耦合变压器的三种运行工况,并建立了在每一工况下的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饱和型耦合变压器的设计目标:在满足系统限流要求的前提下使正常运行时漏抗及故障限流时的副边电压尽量达到最小值。其次,论文针对此设计目标,得出了饱和型耦合变压器的详细设计步骤:1)确定变压器原副边变比及导线截面积;2)在空心电抗器设计的基础上,运用场路耦合的有限元法,得出满足限流要求的饱和型耦合变压器的一系列匝数与芯柱半径组合;3)进一步得出饱和型耦合变压器正常运行(副边等效短接)时的漏抗压降及故障限流(副边等效开路)时副边电压随心柱半径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曲线拟合寻优,得到最佳设计。最后通过一款应用于100V/1A系统的小样机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以上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根据三相饱和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工作原理,建立了三相饱和变压器器等效磁路和限流器等效电路,并根据磁路和电路基本定律,结合铁芯分段线性磁化曲线,用解析法推导了三相饱和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工作过程。然后,在Ansoft/Maxwell软件及Anosft/Simplorer软件中分别建立了三相饱和变压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及限流器主电路模型,通过以上两款软件联合,采用场路耦合的三维有限元仿真,在对三相饱和变压器内部磁场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限流器的工作过程,并重点对故障限流阶段三相饱和变原副边相电压间关系、原副边线电压间关系以及副边相电压及线电压间关系做了对比分析。最后为研究该限流器在多机系统中的限流效果,论文利用以上有限元仿真结果,获得了该限流器的非线性电感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3机12节点系统中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上述理论与仿真研究,得出该限流器的以下重要特性:正常运行时电压损耗很小,对系统影响可忽略,故障发生时可无延时自动插入限流,在故障限流阶段三相饱和变压器副边相电压及线电压远低于对应的原边相电压及线电压,且副边线电压峰值与相电压峰值之比远小于(?)3倍,这对于减小副边桥路的电压等级、直流电感及整套装置体积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了适用于高压系统的自耦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的两类拓扑结构——双绕组自耦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以及三绕组自耦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同时为了加速故障限流时桥路关断时间并减小直流电感,在以上拓扑结构中引入了带复合开关的全控桥路拓扑结构。之后论文采用解析法研究了以上两类限流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将全控桥路拓扑与常规桥路拓扑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证明全控桥路拓扑的优势所在。根据上述理论,设计了应用于220kV/1.5kA系统的双绕组及三绕组自耦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采用了Matlab/Simulink软件分别仿真了双绕组和三绕组自耦变压器耦合固态限流器工作过程,并通过对比得出以上两款限流器的各自特点;为了进一步研究作为核心限流器件的自耦变压器,论文在Anosft/Maxwell中建立了其有限元模型,并与Ansoft/Simplorer中所建立的限流器主电路仿真模型联合,分析了应用于220kV/1.5kA系统的双绕组及三绕组自耦变压器在各个工作阶段的磁场分布特性,并在磁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场路耦合的有限元法,得出了限流器的工作特性。最后通过小样机模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
为了解决FACTS装置在系统发生故障时的保护问题,研究了新型固态限流器在FACTS装置保护中的应用,提出了具有短路限流功能的FACTS装置的单相和三相拓扑结构,其中包括带饱和型串联变压器及故障旁路模块的拓扑结构。在建立装置在故障限流时副边等效电路的基础上,推导了故障时副边电感电流及电容电压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其中关键参数的设计依据。然后以应用于1OkV/1kA系统的三相拓扑为例,通过仿真研究了其中限流器模块对FACTS装置的过压过流保护作用,其中包括对拓扑中串联变压器分别采用常规变压器和饱和变压器两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以突出饱和变压器在故障保护中的优势;同时也对拓扑中引入故障旁路模块的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该模块在抑制故障时FACTS装置中电容电压上升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380V/3kVA限流式UPFC小样机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合理。
|
|
|
|
1 |
曹国臣,孟海燕,冯小萍;含固态限流器的变结构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的补偿法[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2 |
郝志杰,江道灼,蔡永华;新型固态故障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8期 |
3 |
张鹏飞,江道灼,刘华蕾;带旁路限流电感的新型固态限流器试验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4期 |
4 |
章剑峰,江道灼;新型桥式固态限流器原理及试验研究[J];继电器;2003年10期 |
5 |
蔡永华,江道灼,吴兆麟;带旁路电感的变压器耦合三相桥式固态限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J];继电器;2003年10期 |
6 |
蔡永华,江道灼,吴兆麟;新型固态限流器控制系统的研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7期 |
7 |
傅旭,王锡凡;含限流器的电力系统断相加短路故障计算相补偿法[J];电网技术;2004年14期 |
8 |
曹国臣,张弓,宋家骅,柳焯;配电网故障计算的通用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9年07期 |
9 |
陈刚,江道灼,吴兆麟;固态短路限流器的研究与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10期 |
10 |
张方军;吴子云;;电力系统短路限流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广东电力;2009年02期 |
11 |
曹国臣,吕超;一种含固态限流器的电力系统故障计算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5期 |
12 |
陈刚,江道灼,蔡永华,吕征宇,陈兆麟;具有旁路电感的新型固态故障限流器的研究(英文)[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7期 |
13 |
余冰;刘德福;王俊胜;蔡国伟;;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固态限流器优化配置方法[J];云南电力技术;2008年06期 |
14 |
江道灼;陈永刚;;固态限流器对双端电源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23期 |
15 |
江道灼;敖志香;卢旭日;林日磊;陈世省;;短路限流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7年03期 |
16 |
张谦;余一栋;毛航银;;带旁路电感三相桥式固态限流器桥臂故障对系统的影响研究[J];能源工程;2010年01期 |
17 |
赵中原;固态限流器对电力系统暂态特性的影响[J];华北电力技术;2005年07期 |
18 |
赵中原;固态限流器对电力系统瞬间电压跌落的影响[J];中国电力;2005年07期 |
19 |
陈刚;江道灼;吴兆麟;;固态限流器抑制轴系扭振的研究(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20 |
王栋;姚缨英;江道灼;敖志香;吴兆麟;;新型桥式固态限流器中耦合变压器特性的研究[J];机电工程;2007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