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场操控的远场超分辨显微机理及方法研究
【摘要】:通过光线获取外界信息是人类自身信息获取最为重要的渠道。因此,各种光学检测和成像设备在人类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光学系统的成像分辨率都受限于光学远场衍射极限。与此同时,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在生物、医学、材料学等研究领域,都对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数十年里,科研人员开始大力发展各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尽管如此,已有的超分辨显微成像理论和设备,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相关的研究目前仍然是仪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热点。
本论文对基于光场操控提高光学显微系统成像分辨率并最终打破光学远场衍射极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光学超分辨显徽成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全文从光学系统的傅里叶分析出发,指出超分辨显微成像的关键在于获取原有光学系统通带以外的高频分量,并进一步提出利用移频和扩频技术实现超分辨显微成像的理论和实验方法。除此之外,本论文还分析了在通带范围不变的情况下,频谱的再分配和噪声等附加因素对于光学系统分辨率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本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显微镜技术特别是超分辨显微镜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国内外近期发展动态,并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光场操控机理。
本论文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利用扩频实现超分辨显微成像的理论模型和实现方法。
本论文第四章,主要描述了利用移频实现超分辨显微成像的理论模型和实现方法。
本论文第五章,主要描述了在带宽之外,其它因素对于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其改良和优化方法。
本论文最后一章,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展本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向。
|
|
|
|
1 |
段凤增,袁业术;超分辨技术在地波超视距雷达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2 |
李进延,阮昊,干福熹;只读式超分辨光盘的膜层设计和分析[J];中国激光;2002年04期 |
3 |
邱晓晖,朱兆达;一种超分辨SAR处理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1997年02期 |
4 |
朱兆达,叶蓁如,邬小青;一种超分辨距离多普勒成象方法[J];电子学报;1992年07期 |
5 |
马长征,张守宏;超分辨在单脉冲雷达三维成像中的应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6 |
刘梅,刘慧念,刘伟东,王彦珍,许荣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超分辨图像重构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7 |
刘梅,刘伟东,姜义成,王彦珍,刘慧念;一种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超分辨图像重构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8 |
唐劲松,朱兆达,蒋兴舟;神经网络距离-多普勒超分辨雷达成像[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9 |
杨国光;;光学超分辨理论与实用化前景[J];光学仪器;1993年05期 |
10 |
朱力,王盛利,单荣光;去卷积实现雷达方位向超分辨方法的实验研究[J];现代雷达;1998年03期 |
11 |
朱兆达,叶蓁如,邬小青;线性预测数据外推超分辨雷达成像[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
12 |
钟满田;;一种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超分辨图像重构[J];民营科技;2008年03期 |
13 |
С.И.瓦维洛夫,李蓉芳;光电仪器脉冲信号超分辨率[J];光机电信息;1994年03期 |
14 |
王淮生;;数字全息的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5 |
储晓彬,陆裕科,李忠平,于立;应用子空间方法实现米波雷达超角分辨实验研究[J];现代雷达;1998年04期 |
16 |
何子达,黄振兴,向敬成;米波雷达方位角超分辨外场实验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7 |
朱兆达,佘志舜;神经网络在未来超分辨雷达中的应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
18 |
刘梅,刘慧念,王彦珍,权太范;基于预条件共轭梯度的超分辨图像重构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8期 |
19 |
刘晟,向敬成;一种低信噪比下线性调频信号回波时延高分辨估计新方法[J];电子学报;1998年09期 |
20 |
吴世法,章健,潘石,简国树,李银丽,孙伟,王晓秋,黄玉起,宋林峰,张毅;原子力与光子扫描隧道组合显微镜[J];光学学报;200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