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摘要】:背景和目的: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现在临床上对PICC的使用率逐渐增加,但是随着使用率的增加,PICC相关的并发症也增加了,其中就包括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栓塞(V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包括了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是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UEVT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embolism)是指血管内血凝块形成或者血凝块黏附于导管管壁,会引起病人的不适,影响治疗,增加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的研究报道多关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而对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其相关危险因素也不十分明确。
本研究分析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3年9月我院3794例住院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其中27例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我院肿瘤化疗放置PICC病人共3794例,发生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病人共27例,发生率为0.71%。2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1:0.59。年龄34~77岁平均60.93±11.78岁。2.PICC置入后至血栓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8.63±79.26天(1-367天),其中55.56%的血栓发生于直管后2周内。3.27例发生血栓患者中,血栓发生在贵要静脉10例,腋静脉4例,肱静脉3例,上肢浅表静脉1例,头静脉1例,锁骨下静脉1例,肱静脉合并腋静脉5例,贵要静脉合并腋静脉1例,贵要静脉、腋静脉合并锁骨下静脉1例。4.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临床表现主要有穿刺侧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发红、瘀斑、发绀、麻木、渗液、皮温升高或降低等,其中表现为肿胀有25人,占92.59%。5.8例单用低分子肝素,9例低分子肝素合并华法林治疗,5例低分子肝素治疗同时拔管,4例单用华法林,1例拔管同时合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经过临床处理和治疗后,复查B超无血栓17例(62.96%),经复查血栓减少4例(14.81%),未复查B超但临床症状好转6例(22.22%)。0例发生肺栓塞。6.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咽喉癌、胰腺癌、膀胱癌发生率分别为1.79%、0.47%、0.39%、0.48%、2.72%、0.69%、1.04%、1.96%。其中肺癌发生率大于结直肠癌有统计学意义(χ2=5.124,P0.05),咽喉癌发生率大于胃癌(χ2=4.618,P0.05)、结直肠癌(χ2=5.989,P0.05)、乳腺癌(χ2=4.335,P0.05)有统计学意义。7.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其中肿瘤有无转移在两组患者的构成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OR值为130.951。结论:
1.对出现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咽喉癌、肺癌等,PICC置管前应评估置管风险,特别是行D-二聚体检测,权衡置管利弊;置管后应重点关注,提早预防血栓发生。2.PICC导管尽量选择小型号、单腔以减少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3.在PICC置管后2周内,应特别警惕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一旦出现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应立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