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光法和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番茄青枯病
【摘要】: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细菌之一,引起250多种植物的细菌性青枯病。该病原菌可在土壤和水流的环境中长期生存,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植物根部,然后迅速增殖造成整株植物萎蔫甚至死亡。目前该病原菌的致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农业生产中也缺乏有效的抗性品种。为了辅助研究植物抗青枯病的分子机制,以及快速选育抗病品种,本研究利用生物发光系统以及高光谱成像技术建立了可系统性、高通量监测青枯病的方法,获得以下结果:(1)利用生物发光法建立系统性监测青枯病的方法。本研究构建了表达luxCDABE基因的青枯菌发光菌株。luxCDABE基因操纵子编码荧光素酶及其底物合成酶,可自主发光,已被广泛用于生物活体检测。我们构建了含有luxCDABE基因操纵子的重组质粒,转入青枯劳尔氏菌FJ1470中,命名为FJ1470-LUX。与FJ1470相比,FJ1470-LUX的生长速率、生物膜形成和游动性无明显差异;光信号强度与菌液浓度呈线性相关;在适宜菌生长条件下,光信号不受温度和pH的影响;经过10次继代培养后,光信号强度无明显减弱。FJ1470-LUX接种番茄后,致病性与FJ1470无明显差异,FJ1470-LUX侵染番茄2天后即可观察到光信号,并且光信号与该菌侵染增殖成线性相关。另外,本研究所构建luxCDABE表达载体可用于构建其它发光菌株,例如: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大肠杆菌和农杆菌。综上所述,FJ1470-LUX可以满足早期检测,并实现番茄青枯病的无损、实时系统性监测。(2)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构建了番茄青枯病的高通量检测模型。对青枯菌侵染和未侵染的番茄进行高光谱成像获得原始光谱信息,经过标准正态变量(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方法矫正后,应用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提取特征波长,然后基于全波长和特征波长建立检测模型,其中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所建模型在叶中的检测准确率可达90%以上,非线性组合后的花青素反射指数(Anthocyanin reflectance index,ARI)在青枯菌接种后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LDA和ARI分析可以作为番茄青枯病的高通量检测模型。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青枯菌发光菌株,实现了番茄青枯病的系统性监测;建立了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番茄青枯病的检测模型,实现了番茄青枯病的高通量检测。这些方法为番茄青枯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
|
|
|
1 |
朱文忠;刘成枝;肖旭林;曹春如;;大田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2 |
黄阿兴;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蔬菜;2004年04期 |
3 |
陈敏健,王回南,王长芳,黄碧琦,林永辉;整枝对番茄青枯病的影响及药剂防治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03年02期 |
4 |
钱伟;徐志豪;;番茄青枯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J];上海蔬菜;1991年03期 |
5 |
汪国平,袁四清,熊正葵,林明宝;广东省番茄青枯病相关研究概况[J];广东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6 |
袁立和,苏青岚,易由华;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简报[J];植物保护;1992年02期 |
7 |
陆民强,陈一杭,林美琛,陈华平;嫁接防治番茄青枯病试验简报[J];植物保护;1992年03期 |
8 |
吕纪增;;番茄青枯病的发生与控制[J];山西农业;2006年27期 |
9 |
余木松,黄清池,危国情;番茄青枯病的预防[J];长江蔬菜;1997年05期 |
10 |
江葛兴;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四项农业措施[J];中国蔬菜;1984年03期 |
11 |
胡德广;番茄青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J];当代蔬菜;2005年05期 |
12 |
汪国平,林明宝,吴定华;番茄青枯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4年03期 |
13 |
廖周南;番茄青枯病防治试验小结[J];江西农业科技;1983年05期 |
14 |
张立宁;;番茄青枯病的诊断与防治[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4年02期 |
15 |
缪凯;李焕秀;;番茄青枯病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16 |
李万富,孙淑华,高志强;温室番茄青枯病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05期 |
17 |
任欣正,申道林,谢贻格;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18 |
石鸿文;;番茄青枯病的综防技术[J];河南农业;199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