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cry1Ab水稻遗传表达与性状变异的研究
【摘要】:
本实验对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日本晴、93繁、91RM、和中8215的转crylAb
基因后代材料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用PCR扩增的方法验证了目的基因cylAb
和标记基因gus的连锁性;分析了R_1-R_5代中gus基因的遗传方式;分析了携带
转基因的雌雄配子传递外源基因能力的差异;测定了CrylAb的时空表达特点和
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还测定了转基因材料的RVA谱以确定转基因材料稻米品
质性状的变异。主要结果如下:
1.绝大多数转基因后代中crylAb和gus基因连锁。在自交世代中,GUS阳
性株的比例数低于3:1的比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2.携带转基因的花粉比正常花粉的竞争能力显著减弱,这种情况在转基因
材料中普遍存在。这可能是造成转基因偏离孟德尔式分离的主要原因。转基因对
雌配子的影响不如对雄配子那样明显,未及显著水准。
3.CrylAb在各组织中的绝对表达量存在规律性。在抽穗期,CrylAb占组
织鲜重的绝对表达量为剑叶最高,其次为颖花,根最低,从高到低的基本顺序为:
剑叶叶片>颖花>中部叶的叶鞘>中部茎>基部叶的叶鞘>基部茎>根。而用相对含
量(占可溶性总蛋白的%)表示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发育时期的CrylAb
表达量,不管是绝对含量还是相对含量,均没有明显的趋势性。
4.室内抗虫性与田间抗虫性一致,通过田间选择可以获得抗虫效果较好的
植株。
5.发现了gus基因在93繁的一个转化事件中沉默的现象,同时发现了crylAb
基因在93繁、91RM和中8215等3个转化品种中的沉默现象。
6.转基因材料的RVA谱与相应亲本比较,出现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异主要
为无性系变异,而转基因本身对稻米RVA谱的特征值并无明显影响。
|
|
|
|
1 |
施农;第4届国际水稻遗传学大会将于10月召开[J];世界农业;2000年05期 |
2 |
殷延勃;马洪文;;宁夏水稻遗传育种回顾与展望[J];宁夏农林科技;2008年03期 |
3 |
朱立宏;水稻遗传研究新进展[J];世界农业;1986年09期 |
4 |
卫东;叶敏;;水稻遗传工程的最新成就[J];种子世界;1990年10期 |
5 |
卢永根;我在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工作[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01期 |
6 |
阮巍;水稻遗传信息破解了[J];新疆农垦科技;1997年03期 |
7 |
钱前;我国在水稻遗传测试基础材料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稻米;1998年06期 |
8 |
;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杭召开[J];中国稻米;2000年01期 |
9 |
熊伟,潘华,熊其梅,邹玉兰,刘小强;生物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0年02期 |
10 |
鹿永建;;破译水稻遗传基因密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10期 |
11 |
王松文,施利利,吴宝艳,刘霞,张欣,丁得亮,孙海波,王妮妮,王洪伟;水稻遗传与育种模型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1年04期 |
12 |
;新书介绍——《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J];植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
13 |
姜天瑞;王进宇;杜秀丽;;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6年10期 |
14 |
黄群策;赵帅鹏;;离子束介导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15 |
赵帅鹏;黄群策;;无性系培养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
16 |
;水稻遗传育种专家郑家奎简介[J];泸州科技;2008年02期 |
17 |
王彩芬;付永彩;;甘露糖阳性选择系统在水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8年04期 |
18 |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
19 |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J];作物学报;2011年03期 |
20 |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J];中国种业;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