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聚乙烯反应管的安全评定
【摘要】:
经自增强处理的超高压聚乙烯反应管在服役期间,要受到停工循环载荷、正常操作时的压力与温度波动、脉冲阀动作的脉冲压力和管内介质发生超温分解反应时的热冲击等因素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的反应管裂纹萌生寿命、自增强残余应力衰减规律及内壁残余应力无损测量,是当前残余应力学、疲劳学和超高压容器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也是工程实际的迫切需要。
本文对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已运行十一年的超高压自增强反应器R401进行了较全面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发现对反应管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已有较多研究,但对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和高低周复合疲劳问题研究不够,本人根据反应器材料30CrNiMo8性能、服役条件和损伤力学有关理论,建立了反应管裂纹萌生寿命的损伤理论公式。此公式同时考虑了反应管材料性能、结构尺寸和载荷条件的影响,物理意义明确,且简单实用,经过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是吻合的,满足工程要求;同时通过高低周复合试验,证明了高频载荷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本文在自增强残余应力衰减规律研究方面,找到了残余应力衰减的原因,根据试验结果并经数学处理,建立了计算公式。在内壁残余应力无损检测技术方面,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出检测方便且精度高的检测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在反应管内壁进行的无损检测,推导出计算管内壁残余应力公式,试验表明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所采用的复合式自紧密封结构,达到超高压(560MPa)引线密封的要求,具有国内首创。反应管安全分析与评定软件系统(UPRSA)有较全面和系统的数据库,它可以动态地反映反应管的服役状况,应用它可以实现系统科学化,检修科学化,使装置安全平稳运行。
本文最后通过对一反应管的综合分析与评定,证明了反应管安全分析与评定软件方便、可靠。
|
|
|
|
1 |
王彦,赵明,庄同信;自增强反应管残余应力的测试[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7年02期 |
2 |
杜秀菊,刘继承,沈桂英;自增强管残余应力在交变内压作用下松弛规律的实验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1年01期 |
3 |
宋焕成,李建新;复合材料层合残余应力实验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4 |
胡宏军;李宏运;郑瑞琪;;预应力法调整纤维-铝合金胶接层板的残余应力[J];复合材料学报;1993年04期 |
5 |
张道钢;李金峰;;用热评价方法测量残余应力[J];机械强度;1993年01期 |
6 |
;模孔形状与钢丝残余应力研究[J];金属制品;2001年06期 |
7 |
陈玉安,周上祺;残余应力X射线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无损检测;2001年01期 |
8 |
马献怀;舰炮大型铸铝件断裂残余应力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9 |
赵世坤,杜大明,李华平;Al_2O_3-TiC复相陶瓷表面残余应力的研究[J];佛山陶瓷;2005年01期 |
10 |
朱维斗,李年,马宝钿,杜百平;板料残余应力所致拉伸屈服非同步现象及其对屈服强度的影响[J];焊管;2005年01期 |
11 |
阮政卿,杨立志;振动时效消除卷材转辊残余应力的研究[J];中国建筑防水;2005年06期 |
12 |
陈德欣;王志法;姜国圣;张瑾瑾;唐仁正;;残余应力对W-Cu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12期 |
13 |
苏广才;庞祖高;汤宏群;韦文香;;含锡微合金灰铸铁残余应力的探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3期 |
14 |
苏广才;庞祖高;汤宏群;韦文香;;微Sn元素对灰铸铁残余应力的影响[J];现代铸铁;2006年03期 |
15 |
徐秀娟;高葛;;基于疲劳极限的振动时效激振力的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6 |
贾利军;;高速铣削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表面残余应力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9年10期 |
17 |
张亦良;张振海;刘金艳;;不同喷丸工艺下残余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
18 |
贾利军;;高速铣削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表面残余应力研究[J];工具技术;2010年01期 |
19 |
章一亨;;车铣加工表面层残余应力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3期 |
20 |
王猛;;振动消除应力的原理与应用[J];热处理;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