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古田山地区珍稀雉类栖息地片断化效应研究
【摘要】:
1999年7月—2000年12月,在浙江省古田山地区,采用直接测定法对该地区白颈长尾雉与白鹇片断化栖息地进行调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收集与分析野外数据。采用片断化程度指数(F)对白颈长尾雉与白鹇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进行测定与分析。采用集合种群理论研究和分析古田山地区白颈长尾雉与白鹇集合种群类型及源—汇结构。运用回归分析来研究栖息地片断化产生的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干扰效应;运用竞争理论,结合栖息地片断化效应,研究与分析栖息地片断化对白颈长尾雉与白鹇分布与动态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浙江省古田山地区的白颈长尾雉集合种群属于大陆—岛屿型,白鹇集合种群属于卫星型;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是白颈长尾雉的源,外围斑块是汇;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与斑块22是白鹇的源,其外围斑块是汇。
(2) 浙江省古田山地区适合白鹇栖息的林地面积为59.6808km~2(占总面积的54.8%),其中阔叶林28.5429km~2,针阔混交林12.3261m~2,针叶林18.8298hm~2;适合白颈长尾雉栖息地林地面积为52.8115km~2(占总面积的48.5%),其中阔叶林28.5429km~2,针阔混交林13.5831m~2,针叶林面积10.7035km~2。
(3) 不同地区雉类栖息地片断化程度不同。浙江省古田山地区,白颈长尾雉片断化程度F=0.9304,白鹇栖息地片断化程度F=0.9154。开化小北垅山区(F=0.9284)<浙江省古田山地区(F=0.9304)<开化县水坞地区(F=0.9621)<开化县严村山区(F=0.9893)。
(4) 浙江省古田山地区白鹇估计羽迹数、白鹇羽迹密度,白颈长尾雉估计羽迹数,白颈长尾雉羽迹密度与斑块面积的最终回归方程分别为:
S=20.793+0.308×A P=0.008<0.01 r=0.59
S_d=0.251+0.0003659×A P=0.376>0.05 r=0.215
L=-5.244+1.158×A P=0.01 r=0.539
L_d=0.06559+0.00393×A P=0.000<0.01 r=0.798
其中,白颈长尾雉羽迹密度与斑块面积无显著相关,其它三者都存在显著相关;栖息地斑块的面积是种群存在的基础,但在很多情况下受到许多
因素综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斑块的实际有效面积;栖息地斑块内的坡
度、离水源距离、竞争、干扰等因素,在不同斑块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5)浙江省古田山地区,估计白鹏羽迹数、白鹏羽迹密度,估计白颈长尾雉羽
迹数,白颈长尾雉羽迹密度与斑块的连接度最佳回归拟合方程分别为:
S=57.414+14.902XC P=0刀18<0刀5 t.524
Sd=0.222+0刀456XC I,-1.032<0.05 d.494
L=139.71+5.465XC P=0刀85>0刀5 ryo.375
Ld=O.716+0刀12刀XC P=0刀8>队05r二0.381
连接度对不同扩散能力物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相同景观隔度度的斑块,
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连接度。栖息地片断化的隔离程度主要是生态连
接度。
(6)浙江省古田山地区,估计白颈长尾雉羽迹数,白颈长尾雉羽迹密度,估计
白鹏羽迹数、白鸥羽迹密度与干扰度最佳回归拟合方程分别为:
S=157.474-l.49XD peo.046<0.05 peo.463
8广刃*32-0.00479XD2二0刀49”0刀5 FO.457
L—172.403+2.987XD P=t’.430eq刀5 d二88
h=o.584+0刀1233 XD 卜司.124>0乃1 卜旬338
干扰度对物种具有重要作用。干扰度对种群的作用常与其它因素协同
起作用,尤其是结合了竞争效应后可能产生很强的综合效应(干扰对斑块
中的种群有正向作用)。
门)浙江省古田山地区栖息地斑块中白颈长尾雉与白鹏种群之间的竟争影响了
雉类种群的分布与动态。栖息地片断化激发或加剧了白颈长尾雉与白鹏之
间的竟争。该地区白鹏占据了栖息地质量优的斑块或栖息地斑块的中心部
分,白颈长尾雉被排挤在栖息地质量差的边缘斑块或斑块的边缘;预计这
种不平衡的竟争关系持续下去将导致古田山地区白颈长尾雉种群灭绝。
|
|
|
|
1 |
谢麟阁
,廖定西;厦门常见蚊虫年历及幼虫栖息地类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01期 |
2 |
赵进勇;董哲仁;孙东亚;;河流生物栖息地评估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8年17期 |
3 |
王俊田;赵文丽;;褐马鸡栖息地的初步观察[J];山西林业科技;1993年03期 |
4 |
黄祝坚,林恒章,张圣凯;扬子鳄栖息地类型的遥感图象分析[J];海洋与湖沼;1985年01期 |
5 |
唐占辉;盛连喜;马逊风;曹敏;张树义;;两种果蝠对光叶桑(Morus macroura)果实的取食及种子传播[J];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
6 |
崔庆虎,苏建平,张同作,连新明;根田鼠对不同类型栖息地的利用[J];动物学研究;2004年04期 |
7 |
何锦峰;;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6期 |
8 |
张青霞;;蟒河鸟巢拾趣[J];大自然;2010年02期 |
9 |
胡望舒;王思思;李迪华;;基于焦点物种的北京市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规划[J];生态学报;2010年16期 |
10 |
隋金玲;张香;胡德夫;李凯;王民中;付瑞海;;北京绿化隔离地区鸟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1 |
刘伟;张毓;王溪;赵建中;许庆民;周立;;高原鼠兔冬季的食物选择[J];兽类学报;2009年01期 |
12 |
张玫,贾新平,魏洪涛;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地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的分析与计量[J];资源科学;2005年04期 |
13 |
索穷;;西藏物种的引入与变迁[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7年03期 |
14 |
覃龙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湖南水利水电;2011年03期 |
15 |
孙岳;张彩霞;董路;周智鑫;程松林;张雁云;;武夷山鸡形目鸟类多样性及冰冻灾害对其影响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6 |
罗泽珣;;兽类学基础知识 第十二讲 啮齿目[J];野生动物;1984年02期 |
17 |
贝永建;谢文海;蒋思胜;;玉林市区春季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18 |
朱靖,严志堂;麝鼠的栖息地及其密度[J];动物学报;1964年03期 |
19 |
李仲来,张万荣,祁明义,樊雄英,杜志学;长爪沙鼠贮食习性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8年06期 |
20 |
桑连海;陈西庆;黄薇;;河流环境流量法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