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受荷超长桩承载变形机理与侧阻软化研究
【摘要】: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桥梁的建设,具有高承载力优点的超长桩的大量使用成为必然。尽管超长桩被大量使用,但关于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却还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因此,研究超长桩的承载变形机理既是桩基工程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界的迫切要求。
本文首先论述了桩基计算理论和超长桩的研究现状,并给予了综合评述。然后应用大型有限元程序,采用土的Drucker-Prazer模型,建立了超长桩分析计算的桩土模型,系统分析了超长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机理和变形特性,研究了超长桩的荷载—沉降特性,端阻、侧阻的发挥性状以及超长桩的有效桩长,得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
然后通过一个具体工程实例的分析,对超长桩的受力性状和变形特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超长桩在工作荷载下表现为摩擦桩,应以沉降变形来确定承载力为宜。超长桩为可压缩性桩,桩身压缩在桩顶沉降中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在沉降计算中应充分加以考虑。超长桩侧阻和端阻的发挥是异步的,即使是同一土层,其埋深不同发挥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承载力的确定中对每一层土应采用不同的分项系数。论文同时指出,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桩底(侧)后注浆技术以及推广使用tapered桩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超长桩在受荷过程中出现的侧阻软化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做了初步探讨。分析了c、φ的异步发挥,土的剪胀性,土单元主应力方向旋转,孔隙水压力以及损伤软化对侧阻发挥的影响。根据工程实际测试结果,提出了发生桩土滑移的桩顶沉降的临界值为0.01D~0.02D,并对发生滑移后桩侧土摩阻力残余强度的确定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均质土层中考虑侧阻软化的超长桩荷载沉降的三折线软化模型,得到了其解析解,并推广到成层土地基。
|
|
|
|
1 |
许富华,李润生;超长摩擦桩荷载传递机理的分析及应用[J];电力学报;1998年01期 |
2 |
李启军;;关于超长桩有效桩长问题的探讨[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2期 |
3 |
王高科;王国涛;张春;;超长桩有效桩长问题的探讨[J];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
4 |
夏力农;苗云东;朱惠民;;基于沉降控制的超长桩有效桩长的确定[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5 |
丁建文;刘松玉;;关于超长桩有效桩长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0期 |
6 |
严斌;;输电线路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桩长控制[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
7 |
刘春波,李晓红,王成;粘土中超长单桩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5年S1期 |
8 |
张忠苗,辛公锋;软土地基超长桩受力性状分析[J];工程勘察;2003年03期 |
9 |
赖天文;杨有海;;超长桩荷载传递机理及有效桩长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0 |
池跃君,顾晓鲁,周四思,孙俊岭,张建宇;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0年08期 |
11 |
张凯;超长钻孔灌注桩研究现状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5年08期 |
12 |
阳吉宝,钟正雄;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
13 |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大直径超长桩有效桩长的数值模拟[J];建筑科学;2003年03期 |
14 |
胡立明;第四系土层大直径超长桩的承载特性[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15 |
俞亚南,宋连峰,颜安平;软粘土中超长钻孔灌注桩受力性状试验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02年S1期 |
16 |
钟闻华,石名磊,刘松玉;超长桩荷载传递性状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02期 |
17 |
俞亚南,冯世挺,宋连峰;软土地区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11期 |
18 |
杨芳;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评价的灰色变权方法[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5年01期 |
19 |
王俊杰,朱俊高,魏松;不同桩底地层超长桩工作性能的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05年02期 |
20 |
韦华;超长桩受力特性的探讨[J];电力勘测;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