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啤酒生产是我国的一个传统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啤酒工业也得到空前发展,近20年间,我国的啤酒产量已增长了30多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的啤酒生产工业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啤酒生产的工艺复杂,目前我国大多数啤酒生产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如何提高啤酒生产的综合自动化水平,增强我国啤酒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以啤酒生产过程为工程背景,对啤酒生产过程的综合自动化及其应用技术进行研究,这对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在于:
·基于啤酒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要求,首先对以啤酒发酵温度为代表的一类大时滞、时变不确定对象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是啤酒生产过程中的控制难点,也是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先对常规PID反馈控制、预估控制的鲁棒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文中提出的基于回路成形思想的PID控制器设计方法、2-DOF预估控制方法以及Smith预估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摄动区间的判定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要获取啤酒发酵温度对象的精确模型还存在理论上和工艺上的限制。因此,采用单一的控制模式或者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实现发酵温度的精确控制很难,文中首次提出的M—PID控制技术突破了单一的控制模式,完全不依赖于数学模型,对大时滞、时变对象的控制表现出了很强的鲁棒性,并具有理想的控制品质。目前,M—PID控制已在实际的啤酒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取得了非常成功的应用,
摘 要
控制精度达到士0.3℃以内,这对提高啤酒质量、提升啤酒产业的综合自动
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糊化锅、糖化锅等温度控制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提出的复
合PID控制技术有效地解诀了糖化过程温度控制的超调与随动跟踪性的问
题,并己转化为实际应用,控制绝对误差小于士0.3℃,响应曲线与设定曲
线之间几乎不存在滞后。
·导致发酵罐温度控制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发酵温度的精确测
量问题。由于发酵温度的变化区间小(一般为一l~15oC范围内)、测温现
场结露严重,采用普通铂电阻的测温误差大且结露会引起性能不稳定,为
此我们专门开发了用干啤酒发酵温度精确测量的SBWJ型啤酒温度变送器,
该变送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并能有效地防止保护套管内
结露的影响,为实现啤酒生产过程全自动化控制解决了发酵温度精确测量
的一个难题。该变送器自研制成功以来,己成功应用了 1000余台,并于
2000年 3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97105253.0)。
·针对啤酒生产的测控要求,独立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专
业的监控软件平台,满足了啤酒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的所有特殊要求,所
有监控软件均己在现场都获得非常成功的应用。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目前己成功开发了多种形式的啤酒生产过程的计
算机测控管理系统,该系统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于
一体,选用目前先进的技术装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艺调整和优化灵
活、功能完善等特点,能满足啤酒生产过程的各种特殊要求。啤酒生产过
程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将对以高新技术来提升啤酒产
业整体技术水平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川u]。
迄今为止,各种啤酒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测控管理系统己推广应用近2()
套,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TP29
|
|
|
|
1 |
孙炳达,曾光,范昕炜,黄定华;大滞后时变对象的一种自适应预估最优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1999年06期 |
2 |
宋云霞,朱学峰;大时滞过程控制方法及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1年04期 |
3 |
蒋慰孙;2000年化工自动化展望[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4年01期 |
4 |
冯旭,孙优贤;鲁棒辨识问题评述[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3年06期 |
5 |
金以慧,王诗宓,王桂增;过程控制的发展与展望[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7年02期 |
6 |
梁春燕,谢剑英;大纯滞后系统的自适应补偿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2期 |
7 |
费树岷,姜偕富,冯纯伯;线性时滞系统对时滞参数的自适应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5期 |
8 |
陈卫田,施颂椒,张钟俊;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年05期 |
9 |
谢立,何星,张卫东,许晓鸣;非线性不确定随机多重时滞系统的鲁棒H_∞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1年S1期 |
10 |
纪兴权,赵景玉,于婉丽;一种大纯滞后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与工程设计[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0年05期 |
|
|
|
|
|
1 |
李力争;纯滞后过程的模糊预估控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2 |
靳其兵,李鸿儒,刘子静,顾树生;带神经网络补偿的Smith预估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3 |
慈春龄,郑颖楠,侯培国;滞后控制系统的一种新型控制算法[J];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4 |
董秀成,杨光,雷霖;自适应Smith预估极点配置自效正PI控制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5 |
雎刚,陈绍炳,徐治皋;模糊预估PID控制及其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
6 |
陈峰;用自调整 Smith 预估器实现过热减温控制的探讨[J];福建电力与电工;1998年02期 |
7 |
韩如成,李霄峰,王亚慧;大时滞系统模糊自整定Smith预估补偿控制方案的研究[J];钢铁;1999年04期 |
8 |
杨智,王劲岭;时滞控制系统的 PID 参数自整定[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9 |
林小峰,廖志伟,谢松;纯滞后系统的Smith-Fuzzy预估控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0 |
罗安;大时滞系统模糊控制[J];工业加热;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