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对褐飞虱的生态适应性及其与水稻和天敌关系的影响
【摘要】: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属于季节性、迁飞性、r-对策和爆发性害虫,是东南亚水稻生产国最主要的害虫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绿色革命”以后,由于矮秆、早熟、宽叶和高产的水稻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复种指数的提高以及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导致褐飞虱种群密度大幅度提高,使其从次要害虫转变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氮肥和高毒广谱杀虫剂的大面积连续施用被认为是褐飞虱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氮肥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是否真正引起水稻对害虫的敏感性和害虫与天敌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自然控制效能,导致褐飞虱等的大发生,以及氮肥影响水稻、褐飞虱和天敌之间关系的生态学机理等尚不明确,为此,在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了氮肥对水稻植株抗性、褐飞虱生态适应性以及主要天敌自然控制能力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机理的研究,为更好的水稻害虫和营养综合管理(IPNM)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氮肥对SPAD值的影响及其与稻株含氮量的关系
水稻叶片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与氮肥的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同一氮肥施用量的重复间稻株叶片的SPAD值有显著差异,说明稻株的个体差异较大。水稻植株的含氮量与叶片的SPAD值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关系可以表达为:N%=0.1151×SPAD-1.2772。
2、氮肥对稻株含水量和伤流液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对褐飞虱为害耐性的关系
随着稻株含氮量的增加,稻株的含水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增加,但叶鞘伤流液总量却明显减少。被褐飞虱若虫为害后,高氮肥施用量稻株的相对含水量显著低于低氮肥施用量稻株的相对含水量。这些结果可能是导致高氮肥条件下稻株对褐飞虱为害的敏感性增加的重要原因,最终导致稻株含氮量的增加对褐飞虱为害的忍耐性下降。
3、稻株含氮量对褐飞虱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温室内自由选择试验表明,无论饲养在高氮还是低氮稻株上的雌成虫均喜欢将卵产在含氮量较高的稻株上,不同种群褐飞虱的产卵量均与稻株含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产卵量E=85.036N%-82.602。随着稻株含氮量的增加,叶鞘下部的产卵量比例增加,而在叶鞘上部和叶片上的产卵量比例下降。成虫和若虫在低含氮量稻株上的取食频率明显比在高含氮量稻株上的取食频率高。饲养在低氮稻株上的若虫在取食低氮稻株时的取食频率最高,而饲养在高氮稻株上的若虫在取食高氮稻株时的取食频率最低。说明褐飞虱的取食频率与寄主植物、饲料植物和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均有关。
4、稻株含氮量对褐飞虱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褐飞虱种群的若虫存活率随稻株含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其变化范围在60%至100%之间,而在相同含氮量的稻株上连续饲养数代后,不同代别之间的若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是,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在高氮稻株上的若虫历期显著缩短、雌成虫鲜重和生殖力增加、成虫寿命逐渐延长和卵孵化率提高。稻株含氮量对褐飞虱子代数量和
生物量的影响随着连续饲养时间的延长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在高氮稻株上逐代增加,而
在低氮稻株上却逐代下降。
5、稻株含氮量对褐飞虱抗逆性的影响
若虫密度对若虫存活率的影响随密度提高而增强、随稻株含氮量的提高而下降,
而且若虫密度的增加和稻株含氮量下降均显著延长若虫的历期和降低雌雄成虫的比例。
在高温情况下,在高含氮稻株上的褐飞虱成虫和若虫存活率、成虫生殖力和卵孵化率均
显著高于在低含氮稻株上的褐飞虱,而且对高温耐性的差异随在不同含氮稻株上饲养代
数的延长而增强。高氮稻株上的褐飞虱雌成虫的耐饥力和若虫对暖嗓酮的耐性均大于饲
养在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结果证明田间施用过量氮肥后褐飞虱种群的抗逆性可能增
强。
6、稻株含氮量对褐飞虱天敌行为和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不同种群的黑肩绿盲螃均喜欢在高氮含量的稻株上捕食褐飞虱卵和产卵,被捕食褐
飞虱卵的数量与稻株含氮量有极显著相关性。在水稻叶片和叶鞘同时有褐飞虱卵存在的
情况下,无论高氮稻株还是低氮稻株上的黑肩绿盲螃均显著地选择捕食叶片上的卵,这
在低氮稻株表现更明显。
在没有褐飞虱卵存在的情况下,黑肩绿盲螃不能在低含氮量的稻株上完成生活史,
而在高氮稻株上的若虫存活率可达70-85%。在含有褐飞虱卵的高氮稻株上的黑肩绿盲峙
种群的生态适应性参数如发育速率、雌成虫体重和寿命以及生殖力均显著高于低氮稻株
上的参数值,但是若虫存活率和雄成虫寿命则无显著差异.
在漫射光条件下,不同种群的缨小蜂雌成虫均显著选择寄生在低氮稻株上的褐飞虱
卵,被寄生的卵量随稻株含氮量的增加显著减少。但在黑暗条件下,所有缨小蜂种群对
不同含氮量稻株上褐飞虱卵的寄生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光在缨小蜂对不同含氮量稻株上
褐飞虱卵的寄生选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稻株不同位置上,叶片中脉内的褐飞虱卵被
寄生的量最高,上部叶鞘次之,下部叶鞘最少。根据叶色卡不同级别的色泽亮度和不同
含氮量水稻叶片的叶色卡级别,模拟出不同含氮量稻株对缨小蜂的相对吸引能力,Y==.
2.2285No+16.213。结果说明过量施用氮肥后稻株叶色
|
|
|
|
1 |
姚洪渭,叶恭银,程家安;亚洲地区稻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J];农药;1998年09期 |
2 |
王波;周正才;胡锷;;一次性防治褐飞虱的新型杀虫剂——锐劲特的效果与使用技术[J];江苏农药;1996年03期 |
3 |
刘泽文,韩召军,王荫长;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在褐飞虱对甲胺磷抗性发展中的作用[J];农药学学报;2002年04期 |
4 |
刘贤进,刘维新;褐飞虱两种生物测定方法的比较[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7年03期 |
5 |
万贤宗;邓斌;;25%吡蚜酮WP对褐飞虱防治效果[J];世界农药;2008年04期 |
6 |
冯国明;;浅谈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J];今日农药;2009年09期 |
7 |
刘刚;;吡虫啉防治褐飞虱被建议继续暂停使用[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12期 |
8 |
永田徹;魏岑;;水稻害虫褐飞虱的抗药性[J];世界农药;1986年02期 |
9 |
朱龙粉;荆卫锋;傅华欣;蒋萍华;;新型高效药剂吡蚜酮防治褐飞虱试验初报[J];现代农药;2007年02期 |
10 |
赵便果;邢华;许乾;施保国;;25%吡蚜酮WP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J];现代农药;2009年03期 |
11 |
顾庆红,丁旭;吡虫啉防治水稻褐飞虱[J];农药;1995年04期 |
12 |
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吕仲贤;郑许松;张珏锋;;共生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J];农药;2006年11期 |
13 |
Shozo Endo;Toru Nagata;范加勤;;白背飞虱、褐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演变[J];世界农药;1989年03期 |
14 |
杨之帆;何光存;;褐飞虱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51kDa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5 |
杨之帆;何光存;;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测序及表达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6 |
肖满开;严士贵;柏玉明;江宽;;几种药剂防治褐飞虱效果比较[J];现代农药;2007年05期 |
17 |
张银贵;杨爱国;吴重言;吴爱国;;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水稻后期褐飞虱田间示范试验[J];世界农药;2009年05期 |
18 |
束兆林;张芳;庄义庆;缪康;赵来成;吉沐祥;方继朝;刘宝生;;氟硅菊酯对水稻褐飞虱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J];农药;2010年09期 |
19 |
徐健,苏建坤;噻嗪酮与甲胺磷混用防治褐飞虱[J];农药;1993年03期 |
20 |
徐德进,常燕,万晓泳,张宏,祝树德;0.3%印楝素乳油对水稻褐飞虱的生物活性[J];现代农药;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