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可燃物热解动力学研究
【摘要】:可燃物的热解失重过程,为引发司燃物的看火以及随后的火蔓延过程提供必要的挥发性燃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热解行为对着火过程是否发生,以及着火发生后火蔓延过程是否能够得以维持,均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首先对可燃物热解动力学研究现状和热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试验和模型两大部分来开展研究的。
在试验部分,本文选取大量生物质及纺织品为样品,以其热解反应失重动力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影响样品热重分析试验的几个主要参数:升温速率、样品粒径和试样量对热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速率的影响较大,而样品粒径和试样量对结果几乎无影响。接下来,本文对由于试验气氛及样品种类的不同而造成的样品热解特性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描述和总结了各类样品不同气氛下的热分解失重动力学特性。针对实际火灾中可能出现的复杂环境变化,本文进行了热天平上模拟实际火场变工况热解动力学研究,对各复杂工况下样品的热解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同时,通过热天平和红外光谱仪联用,定性分析各类典型样品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的热解气相产物。发现不同样品热解产物光谱图有较大的差异。
在模型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可燃物热解过程的行为和规律,建立了适用于各类材料的热解失重动力学模型,基于常见的单组分全局模型存在的缺点,提出了生物质的多组分热裂解动力学模型,将生物质的组分特性反映到动力学中去,为着火和火蔓延过程的模拟提供可靠的化学动力学描述。此外,本文还对动力学参数的补偿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动力学补偿效应的本质目前仍很不清楚,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这种补偿效应的认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K121
|
|
|
|
1 |
齐国利,董芃,徐艳英;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的现状、应用和前景[J];节能技术;2004年05期 |
2 |
李爱民,孙兰军,李润东,宁培双;常用木质装饰板材的热解特性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
3 |
李胜华,张志明,荘志诚;热解CVD法同质外延金刚石单晶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4 |
陈冠益,李强,H.Spliethoff,王福全;生物质热解气化制取氢气[J];太阳能学报;2004年06期 |
5 |
胡古今;洪学鹍;陈静;褚君浩;戴宁;;高反射率周期性铁电多层膜形成机理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年02期 |
6 |
闫桂焕;孙荣峰;许敏;关海滨;张卫杰;李晓霞;;生物质固定床两步法气化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4期 |
7 |
王刚;李爱民;姜瑞勋;;峰值分析法在聚乳酸热解特性研究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0年04期 |
8 |
姜贵庆;有加质和化学反应热传导的积分计算[J];宇航学报;1980年01期 |
9 |
樊建芬,肖鹤鸣,李永红,洪三国;含 NO_2 分子热解自由基机理的 UHF-AM1 研究(I)——硝基甲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10 |
赖艳华,吕明新,马春元,施明恒;程序升温下秸秆类生物质燃料热解规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