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腹肌后腹影像解剖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 开展二腹肌后腹的影像解剖研究,探讨其移位对鉴别腮腺间隙与咽旁间隙肿瘤的意义。方法 2例尸体头颈,解剖显露二腹肌后腹全长,用不透X线导管(用于CT扫描)或维生素E胶囊(用于MRI扫描)标记该肌,将标本按人体仰卧位置于扫描床,行横断面CT扫描和三维MRI扫描。通过标志,确认二腹肌后腹的影像表现。采用沿二腹肌后腹方向直接扫描和三维CT重建,探求影像上更好显示该肌的方法。2名正常志愿者,按影像解剖研究一致方法成像,与尸体结果比较。回顾分析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腮腺或咽旁间隙肿瘤4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在轴面影像上,根据病变与二腹肌后腹及其移位的关系确认肿瘤的起源间隙,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在上述基础上,对26例该区域肿瘤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二腹肌后腹移位的方向,确认肿瘤的起源间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例尸体和2名正常志愿者解剖影像研究显示,常规影像横断面和下颌骨髁突略后的冠状面上,计算机断层影像可以确切地显示和辨认二腹肌后腹;沿二腹肌后腹直接扫描和三维重建可以更好显示该肌。回顾研究表明,27例腮腺间隙肿瘤皆位于二腹肌后腹浅面,二腹肌后腹内移;18例咽旁间隙肿瘤都位于二腹肌后腹深面,二腹肌后腹外推。26例前瞻性研究,15例二腹肌后腹内移,均为腮腺起源肿瘤;11例该肌外移,皆为咽旁间隙起源肿瘤,大部分是颈
|
|
|
|
1 |
俞光岩;隐袭性鳞癌颈部转移灶的解剖部位[J];国际肿瘤学杂志;1982年04期 |
2 |
王毓英;颞肌嚼肌二腹肌及翼外肌在下颌运动中各种颌位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1期 |
3 |
牛琦;下颌运动中肩胛舌骨肌上腹部和二腹肌前腹部的肌电图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9年04期 |
4 |
柏春枝;舌的淋巴系[J];解剖学杂志;1986年04期 |
5 |
石虹,袁绍沄,肖邦良,徐培渝;大鼠磨牙缺失后咀嚼肌酶组织化学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0年01期 |
6 |
朱美玲,赵皿,胡三觉;电子麻醉对电刺激诱发猫二腹肌动作电位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9年03期 |
7 |
段维轶,徐海中国医科大学83期口腔医学班
,李威,王洋;双侧二腹肌前腹多头起始变异1例报告[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8 |
刘海兴,李向春;双侧茎突异常肥大一例[J];解剖学杂志;2002年02期 |
9 |
李文刚;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肌肉的组织病理及生化改变[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8年02期 |
10 |
段坤昌,李吉;双侧“颞眶二腹肌”一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1年04期 |
11 |
董国品;二腹肌变异1例报道[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2 |
董国品;二腹肌变异一例[J];解剖学杂志;1996年04期 |
13 |
李朗,彭华山;双侧二腹肌前腹双肌腹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年03期 |
14 |
凌兴贵,陆振山;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大鼠二腹肌前腹神经纤维的来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2期 |
15 |
陈合新,钟世镇,徐达传,王希军;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为蒂下颌骨膜瓣的解剖[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年01期 |
16 |
肖文林,尚伟,诸葛春耕,李宁毅;牵张延长下颌骨对二腹肌纤维型构成影响的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2年01期 |
17 |
王胜朝,刘建平;翼内肌、二腹肌在下颌运动中作用的肌电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
18 |
陈合新,钟世镇,许庚;二腹肌前腹-下颌骨膜瓣修复喉气管应用解剖学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19 |
迟放鲁;;耳影像学与临床(十五)[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年03期 |
20 |
李源;原发性鼻咽结核[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