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型脾脏基质细胞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为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在过去的十年中,多数研究者的兴趣是集中在DC是如何激发免疫应答的研究上,然而,近几年的工作显示DCs不但具有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下调免疫反应或者诱导免疫耐受的产生。现在普遍认为,DC在激活na(?)ve T细胞和诱导耐受中都扮演关键的角色。DCs既可以诱导中枢耐受又可以诱导外周耐受,特别是DCs在诱导外周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具有免疫负向调节功能的调节性DCs(regulatory dendritic
cells)被陆续发现,并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目前对调节性DC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起源和发育的研究上,所采用的方法多数是用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的,如在常规诱导DCs的培养基中加入IL-10或TGF-β。但这类方法过于简化,不能反映在体的实际分化过程,因此产生的DCs的特性是否能代表一种天然的细胞群体并不十分明确。
造血细胞的体内发育过程是在一定的微环境的作用下进行的。所谓的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或“龛位”(niche)是由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基质细胞和它们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的,为造血细胞的发育提供各种必需的外源性信号的发育场所。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微环境,同一器官的不同区域的亚微环境也不同。不同的微环境可诱导产生不同的种类或功能特征的细胞。如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因此,脱离微环境来研究造血细胞的发育所得结论不可能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又是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并且小鼠脾脏终身保持造血功能。经典的脾结节形成实验证明,脾脏的微环境不但具有支持造血的作用,而
|
|
|
|
1 |
武英;刘念;姚程;;卵黄囊造血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09年04期 |
2 |
武英;刘念;姚程;;卵黄囊造血分化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年05期 |
3 |
邹丹,全宏勋,胡群员,马新峰;几种不同部位的巨噬细胞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3期 |
4 |
邱丽燕,王金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
5 |
王小平,陈瑞芬;胚胎干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J];生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6 |
迟作华;张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年01期 |
7 |
张恒;王月英;孟爱民;;TGF-β/Smad通路对造血干细胞的调控作用[J];生命科学;2010年04期 |
8 |
张芳婷;叶静;万汇涓;龙霞;聂李平;于洁;房家智;;体外诱导人脐血CD34~+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2期 |
9 |
潘兴华,郭坤元,韩毅冰,陈系古;成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及应用前景[J];生命科学;2002年05期 |
10 |
唐红梅;马静;韩代书;;骨髓造血干细胞微环境[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3期 |
11 |
王宇学;彭颖;吕建新;姚雅萱;;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05期 |
12 |
刘俊;;干细胞·再造生命之源[J];科技潮;2001年09期 |
13 |
刘革修,张洹;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研究[J];生命科学;2003年01期 |
14 |
狄升蒙;田宗成;高翔;骞爱荣;商澎;;破骨细胞研究进展[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
15 |
谭立军,徐清,石学耕,汤雪明;流式双参数检测在肿瘤增殖、分化与凋亡中的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9年01期 |
16 |
陈克明,葛宝丰,刘兴炎,白孟海,郑荣梁;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成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7 |
张志华,杨晨,李宗金,钱冠清,杨仁池,丁顺利,韩忠朝;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诱导分化[J];中国微循环;2003年02期 |
18 |
程云会,韩梅,温进坤;SM22α: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分子标志[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
19 |
秦新民,高成伟,王任翔,李春瑶;小白菜子叶离体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20 |
刘萍,李春喜,姜丽娜,石惠恩;不同品种小麦幼穗离体培养一步成全苗的研究[J];广西植物;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