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线粒体DNA及MHC Ⅱ类B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摘要】:朱鹮(Nipponia nippon)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鸟类物种。目前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共有朱鹮约600只,均为1981年在洋县重新发现的两对繁殖个体的后代。为了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本研究同时采集了朱鹮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的样品,选取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B基因第二外显子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深入地分析了朱鹮种群遗传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为:
1,对朱鹮种群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的研究发现其种群表现出极低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水平。种群中仅发现由一个变异位点定义的两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413±0.068和0.073%±0.012%。
2,这两个线粒体DNA控制区单倍型在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中均有分布。野生种群中单倍型Ⅰ占60%,单倍型Ⅱ占40%;圈养种群中单倍型Ⅰ占76.9%,单倍型Ⅱ占23.1%。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533±0.095和0.369±0.091;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95%±0.017%和0.066%±0.068%。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在单倍型分布及这两个多样性参数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表明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之间尚未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产生。
3,对朱鹮种群MHC Ⅱ类B基因第二外显子扩增获得5条等位基因。同时发现朱鹮MHC等位基因间的歧异度相对于其他经历过瓶颈效应的物种而言较为低下,其等位基因间配对比较的核苷酸差异和氨基酸差异平均仅为7.4+1.9个核苷酸和4.8±1.5个氨基酸残基。提示朱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可能相对较弱,且其繁殖适合度处于较低水平。
4,圈养种群和野生种群共享了4条MHC Ⅱ类B基因第二外显子等位基因。等位基因Nini*0205仅在早期野生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中被发现。推测Nini*0205在后期个体中的消失,可能是小种群中随机效应导致了等位基因的丢失。该结果将是稀有等位基因频率在几个世代后下降至极低频率的较好例证。
5,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如下保护建议:
a) 圈养种群的繁殖计划应更加关注具有线粒体DNA控制区单倍型Ⅱ的个体,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Q953
|
|
|
|
1 |
刘荫增;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J];动物学报;1981年03期 |
2 |
翟天庆,卢西荣,路宝忠,张跃明,王宏健;朱鹮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J];动物学报;2001年05期 |
3 |
刘荫增;濒危和主要经济动物介绍 朱鹮[J];动物学杂志;1987年01期 |
4 |
范光丽,杨增歧,高更更,宾晶晶,乔海莲,黄治学,侯彦峰;朱鹮幼雏大肠杆菌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4年03期 |
5 |
李明,丁长青,魏辅文,玉手英利;朱鹮线粒体DNA的分子系统发育(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李福来,秦在贤,滕怀妹;朱鹮卵壳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0年03期 |
7 |
马志军,丁长青,李欣海,路宝忠,翟天庆,郑光美;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J];动物学研究;2001年01期 |
8 |
李晓民;华阳发现朱新繁殖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02期 |
9 |
王中裕,张宏杰,韩呀矅平,王琦,翟天庆;1981-1994年朱鹮繁殖数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5年03期 |
10 |
李明,丁长青,魏辅文,蒙世杰,席咏梅,路宝忠;朱鹮性别相关基因及其性别鉴定[J];科学通报;2001年02期 |
|
|
|
|
|
1 |
刘政源;白头鹤在升金湖越冬习性初步观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2 |
卢汰春,刘如笋;褐马鸡生态和生物学研究[J];动物学报;1983年03期 |
3 |
李庆伟,林津,李爽,王勇军,李文正,曾养志;隼形目鹰科 11种鸟类线粒体DNA分子进化的研究[J];动物学报;2000年02期 |
4 |
李庆伟,李爽,田春宇,王勇军,郭玉梅;雀形目10种鸟类线粒体的DNA变异及分子进化[J];动物学报;2002年05期 |
5 |
梁伟,郑光美,张正旺,丁长青;利用无线电遥测位点分析红腹锦鸡的生境利用[J];动物学报;2003年02期 |
6 |
常青,张保卫,金宏,朱立峰,周开亚;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推测鹭科13种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J];动物学报;2003年02期 |
7 |
严洁,杨光,周开亚,魏辅文;白鱀豚MHC基因类DQB1座位第二外元的序列变异分析[J];动物学报;2003年04期 |
8 |
张国钢,郑光美,张正旺;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J];动物学报;2004年01期 |
9 |
雷初朝,范光丽,张永德,邱荣斌,陈宏;一个人工朱鹮种群的遗传多态性[J];动物学报;2005年04期 |
10 |
常青,曹发华,朱立峰,张保卫,周开亚;长江下游地区夜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J];动物学报;2005年04期 |
|
|
|
|
|
1 |
刘荫增;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J];动物学报;1981年03期 |
2 |
刘荫增;濒危和主要经济动物介绍 朱鹮[J];动物学杂志;1987年01期 |
3 |
王中裕,赵利敏,王琦;朱鹮营巢生境的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0年01期 |
4 |
李福来,刘斌,王淑玲,张敬;朱鹮自然育雏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2年03期 |
5 |
史东仇,于晓平,常秀云,路宝忠;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J];动物学研究;1989年04期 |
6 |
李福来,秦在贤,滕怀妹;朱鹮卵壳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0年03期 |
7 |
张亚平;非损伤性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亚洲黑熊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研究;1996年03期 |
8 |
李福来;;人工繁殖朱鹮初战告捷[J];大自然;1989年04期 |
9 |
王中裕,张宏杰,韩呀矅平,王琦,翟天庆;1981-1994年朱鹮繁殖数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5年03期 |
10 |
李明,丁长青,魏辅文,蒙世杰,席咏梅,路宝忠;朱鹮性别相关基因及其性别鉴定[J];科学通报;2001年02期 |
|
|
|
|
|
1 |
马志军;丁长青;翟天庆;路宝忠;李欣海;;朱鹮的巢址变化及其影响[A];中国鸟类学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