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入侵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摘要】: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一种主要以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昆虫为传播媒介的外来入侵生物。松材线虫病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之一,可造成松树大量迅速死亡、原有生态系统急剧退化。
目前浙江省的松材线虫危害在全国最为严重,本文研究地为松材线虫最早侵入浙江、危害十分严重的宁波市象山县及附近县市。以“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选择松材线虫发病年份分别为1991年(丹城镇)、1995年(墙头镇)、1999年(大徐镇)和2003年(泗洲头镇)四个不同年份的群落设置样地,并以常绿阔叶林中龄林作为对照,研究松材线虫侵染后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松材线虫危害后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和种类组成动态
松材线虫危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后,占据郁闭林冠的马尾松在短时间内死亡,发病4年时,群落内仅剩下零星马尾松个体,马尾松基本退出群落演替,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各演替阶段群落和常绿阔叶林中龄林在树高、胸径和乔木层层盖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的马尾松林在感染松材线虫病以后,由于木荷(Schima superb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常绿阔叶树种生长较快,取代马尾松的优势地位,发病12年时已发育为常绿阔叶林幼林,与作为对照的常绿阔叶林中龄林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己比较接近。
2.松材线虫危害后主要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动态
本文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群落和常绿阔叶林中龄林中10个主要物种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动态。马尾松种群发病0年大小结构属稳定型;发病后马尾松成片死亡,发病4年、8年仅剩零星,发病12年已经消失;常绿阔叶林中龄林已发育较为成熟,群落中无马尾松。
在发病0年、4年和8年的群落中木荷种群均呈增长型;发病12年各大小级分布均匀,种群趋向稳定;常绿阔叶林中龄林中木荷种群呈倒J型,是稳定性种群。石栎在发病0年仅零星;发病4年、8年和12年及常绿阔叶林中龄林中种群都是增长型。
白栎(Quercusf fabr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杨梅(Myrica rubr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山矾(S.sumuntia)在各演替阶段群落均呈增长型:常绿阔叶林中龄林中除白栎外,其余都呈增长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