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油罐的静强度及动力响应分析
【摘要】:随着油罐的大型化,其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大型油罐一旦破裂,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为确保大型油罐的安全,需要对油罐的静强度及地震响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以“15×10~4m~3油罐安全分析”这一项目为契机,对大型油罐进行了应力测试和应力分析,并对油罐的动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工作为:
(1) 为考虑油罐底板对第二圈壁板应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圆柱壳理论的大型油罐应力分析方法。该方法将第一圈壁板视为短圆柱壳,其它圈壁板视为长圆柱壳,底板则采用刚性—弹性地基梁耦合模型,将底板、第一圈壁板及第二圈壁板联合建模求解,获得了油罐壁板与底板的应力计算公式。
(2) 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法计算了油罐的整体应力,引入接触单元法模拟地基与底板的相互作用。同时用接触单元法模拟了大角焊缝未焊透区中壁板与底板的相互作用,得出未焊透区的影响范围为60mm。油罐开孔部位的应力不能再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法进行计算,为准确有效地计算油罐开孔部位的应力,引入了子模型法。
(3) 在15×10~4m~3油罐试水期间进行了应力测试,获得了大量实测数据。测试值、理论计算值及有限元计算值吻合的较好,这表明测试、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法是可靠的。
(4)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计算大型油罐固液耦合系统的动力特性。研究了不同储液密度、不同液面深度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储液密度越大油罐固液耦合振动固有频率越低,罐内液面越高固液耦合振动固有频率越低。
(5) 用有限元法模拟15×10~4m~3油罐的地震时程响应。研究了油罐在地震激励下的动水压力分布,同时对自由液面的晃动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地震过程中罐壁上部会出现较大的负压,这可能是罐壁上部易出现“菱形屈曲”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E972
|
|
|
|
1 |
陈志平;段媛媛;蒋家羚;;大型石油储罐安全可靠性研究[A];安全与可靠性——2006流体机械与压力容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
2 |
陈志平;段媛媛;蒋家羚;;大型石油储罐安全可靠性研究[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
|
|
|
|
|
1 |
唐友刚,董艳秋,项忠权,田凯强;储液罐液-固-土耦合非线性翘离振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1期 |
2 |
傅强,陈志平,郑津洋;弹性基础上大型石油储罐的应力分析[J];化工机械;2002年04期 |
3 |
马玉红,邹君;大型圆筒形储罐有限元设计计算[J];炼油与化工;2002年03期 |
4 |
王亚勇;关于设计反应谱、时程法和能量方法的探讨[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
5 |
徐刚,任文敏,张维,H.G.Reimerdes,A.Dafnis,H.Korsch;储液容器的三维流固耦合动力特性分析[J];力学学报;2004年03期 |
6 |
李国琛;大型变截面圆柱罐壁和罐底的应力分析[J];力学与实践;1979年04期 |
7 |
李群生;弹性地基上大型圆筒形储罐应力分析[J];炼油设计;2002年04期 |
8 |
曾江红,王照林;粘性流体大幅晃动的ALE有限元模拟[J];强度与环境;1996年03期 |
9 |
岳宝增,刘延柱,王照林;求解液体大幅晃动问题的数值方法评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0 |
唐友刚,张泽盛,李长升,杨春晖;无锚固储液罐流体速度势及简化模型[J];水利学报;1997年09期 |
|
|
|
|
|
1 |
向天宇,郑建军;单向变厚度连续薄板的稳定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
2 |
吴进,张欣,张建荣,陈伟,曹筱兰;CC计算法与界面粘结强度计算法的差异与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3 |
杨英雄,李章政,郑海防;对于网架悬挂吊车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
4 |
周利剑,孙建刚,张云峰;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
5 |
韦爱凤;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连梁的设计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6 |
何晖,米健;高效预应力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技术经济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7 |
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8 |
罗孝虹;关于轻型钢结构设计施工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9 |
舒情;李章政;严安斌;李竞夷;;从工业设计的发展看某大型锅炉房设计及其特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
10 |
李强年;方有珍;王志豪;;广告牌钢构架的力学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
|
|
|
|
|
1 |
宫建国;陶钧;曾胜;金涛;;地基平面沉降下的大型石油储罐模态分析[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
|
|
|
|
1 |
李萍,徐学祖,陈峰峰;冻结缘和冻胀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
2 |
沈忠言,张家懿;冻结粉土的动强度特性及其破坏准则[J];冰川冻土;1997年02期 |
3 |
徐学祖,何平,张健明;土体冻结和冻胀研究的新进展——“国际地层冻结和冻结作用研讨会”论文综述[J];冰川冻土;1997年03期 |
4 |
刘鸿绪,孙彦福,陈亚明,徐学燕,印艳华;季节冻土层对房屋地震破坏的影响[J];冰川冻土;1998年01期 |
5 |
田石,邬瑞锋,曲乃泗,奚肖凤;内浮顶油罐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3期 |
6 |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
7 |
杨柏坡,孙平善,申杰;有冻土层场地上多层砖房的震害预测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
8 |
孙建刚,周抚生,郝进锋;立式储液罐橡胶基底隔震模型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
9 |
孙建刚,吕睿,郝进锋;立式储液容器自复位隔震体系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
10 |
牛荻涛,任利杰;改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