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互联电网在线预决策系统中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电网的安全稳定评估采取离线分析的方式,即根据预想的工况进行电网动态安全评估,包括暂态功角稳定性、暂态电压安全性,以及暂态频率安全性,系统极限和稳定控制措施存放在离线计算表中。在线运行时,调度员根据电网当前的运行工况,在离线计算表中选择与离线研究工况匹配的计算极限作为当前系统的运行极限。
然而,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实际运行工况难以与离线分析的方式匹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运行方式更是变化多端。由于组合爆炸的原因,离线分析不可能考虑比N-2更复杂的扰动场景,而在世界范围内由偶然故障导致多重开断继而演化为损失惨重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并不罕见。因此,在线动态安全评估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理想情况下,在线动态安全评估系统能够针对电网当前运行的实时工况,快速评估电网在实时故障下的安全稳定性。当系统不安全时,及时搜索稳定控制策略,保证调度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控制决策。近年来,虽然计算机以及复杂大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求取系统的安全稳定域、基于灵敏度技术的控制决策、外网合理等值,以及实时稳定计算等问题仍极富挑战性。
本文根据“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的稳定控制框架,阐述了电网互联后在线暂态安全分析与控制的重要性,强调指出互联电网的在线暂态安全分析与控制不仅要考虑功角稳定性,而且要计及电压和频率的安全稳定性,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也应该在协调的框架下研究。探讨了互联电网暂态安全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在线预决策系统中如何处理多个EMS和多个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发来的电网运行状态数据,论述了在线预决策系统与调度中心其它系统的联系。利用工作站机群实现了互联电网安全稳定预防控制和紧急控制一体化在线预决策系统的分布式计算框架。
同调性是电力系统动态等值的理论依据。只有当每个被等值的子系统的内部严格地同调时,原系统的动态特征才能被保全在等值系统中。本文从同调群的定义和要点、同调群的识别、等值模型及参数的确定等方面评述动态等值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动态等值的原则应符合物理本质:机组的同调性不但受系统拓扑及所有参数的影响,并且密切依赖于扰动场景。强调只有直接从完整的受扰轨迹中挖掘深层信息,才能可靠识别非自治非线性系统中的同调群。指出轨迹的主导模式反映了系统动态行为的内在机理,在同调等值问题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电力系统的同调性出发,研究优化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布点,以最少数量的PMU反映系统在各种扰动下的主要动态行为。该方法利用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稳定性理论中的主导模式概念,识别所有可能出现的暂态功角失稳模式,并据此将所有的发电机结点划分为不同的同调群。在每个群中选择一台发电机安装PMU,以捕捉关键的功角动态信息。同时,利用暂态电压稳定和暂态电压跌落可接受性的概念,识别所有可能出现暂态电压问题的相邻母线的子集。在每个子集中选择一条母线安装PMU,以捕捉关键的电压动态信息。根据该最小PMU集提供的动态信息,不但可以正确地定性判断系统的同步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并可通过数据挖掘方法评估其稳定裕度。结合华东电网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
|
|
1 |
陈壬泉;漫昆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施简介[J];电网技术;1997年03期 |
2 |
樊飞,郭佳,李志国,张晓临,朱方;互联电网低频振荡抑制措施研究[J];吉林电力;2002年06期 |
3 |
;(973计划)项目“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简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3期 |
4 |
李丹;互联电网的联络线功率频率偏差控制策略[J];华北电力技术;1999年08期 |
5 |
杨小煜,沈松林,吴杏平,李运平,韩福坤,刘国旗;华北、东北联网后华北电网自动发电控制(AGC)及其考核的实现[J];电网技术;2001年07期 |
6 |
康鲁豫;;访复杂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与经济运行专家曹一家教授[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2期 |
7 |
钱学东;郑伟华;周毅;;新型电网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方案[J];华东电力;2010年01期 |
8 |
吴世昌;南方互联电网安全运行综述[J];中国电力;1998年12期 |
9 |
卢宏振;“十五”期间南方互联电网西电东送[J];广东电力;2001年06期 |
10 |
徐兴伟,林伟;互联电网控制性能标准下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的选择[J];电网技术;2003年10期 |
11 |
沛吉;全国互联电网南通道正式成为国内最大的交直流并联运行电网[J];水力发电;2004年11期 |
12 |
李明,林静怀,张永树,魏守平,胡斌奇;基于MATLAB/SIMULINK的互联电网负荷频率控制建模仿真研究[J];西北电力技术;2005年02期 |
13 |
刘隽,李兴源,邹全平,陈树恒,何朝荣;互联电网低频振荡的相关问题及研究[J];继电器;2005年16期 |
14 |
赵珊珊;周子冠;张东霞;印永华;;大区互联电网动态稳定风险评估指标及应用[J];电网技术;2009年02期 |
15 |
刘丽平;陶向红;肖静;卜广全;印永华;;大区互联电网计算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研究[J];电网技术;2006年S2期 |
16 |
张海平;;论无功规划在电网规划中的重要性[J];广东科技;2008年04期 |
17 |
郭袅;徐冰亮;;RTDS在抑制低频振荡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电力;2009年06期 |
18 |
潘学萍;惯量对区域振荡模式的影响[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5年10期 |
19 |
樊爱军,雷宪章,刘红超,李兴源;研究大规模互联电网区域间振荡的特征值分析方法[J];电网技术;2005年17期 |
20 |
王红蕾;魏一鸣;;应用运输问题和贪心算法的电力交易行为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