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白蚁预防药剂的土壤行为及污染潜能
【摘要】: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均属于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推荐的6种白蚁预防药剂中的2个典型品种。其中毒死蜱目前在我国应用最广,而氰戊菊酯在浙江省,包括宁波地区,应用最广,故本项研究选用毒死蜱和氰戊菊酯作为供试药剂。选用宁波地区3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即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作为试验的土壤,系统研究了药剂在土壤中的吸附、降解和迁移行为,为合理预测土壤化学屏障的持效性以及所用药剂的地下水污染潜能提供了依据。
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供试土壤中,吸附率最高的为象山土,其对系列浓度的毒死蜱和氰戊菊酯的平均吸附率分别达到94.8%和86.4%;最低的是东钱湖土,平均吸附率仅有82.6%和60.4%;青岭土介于两者之间,分别为93.0%和85.1%。相对于氰戊菊酯,毒死蜱与宁波地区3种土壤的结合力更强。
降解试验表明,毒死蜱在灭菌的东钱湖土、象山土、青岭土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94天、260天和314天;氰戊菊酯在上述3种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31天、504天和825天。相对于毒死蜱,氰戊菊酯具有较长的土壤消解半衰期。无论毒死蜱还是氰戊菊酯,土壤灭菌与否对其消解速率有很大影响。
土壤薄层层析试验表明,毒死蜱在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中的比移值(R_f)分别为0.277、0.217、0.149;氰戊菊酯在3种土中的R_f分别为0.164、0.124、0.108。从R_f值上看,毒死蜱和氰
|
|
|
|
1 |
杨挺;孙扬;皇甫伟国;李少南;;白蚁防治剂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9期 |
2 |
周世萍;段昌群;余泽芬;刘宏程;;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残留和淋溶动态[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3 |
李晓慧;贾开志;何健;李顺鹏;;一株毒死蜱降解菌株Sphingomonas sp. Dsp-2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J];土壤学报;2007年04期 |
4 |
王晓;楚小强;虞云龙;方华;陈洁;宋凤鸣;;毒死蜱降解菌株Bacillus latersprorus DSP的降解特性及其功能定位[J];土壤学报;2006年04期 |
5 |
毛应明;王学松;沈伟健;马卫兴;王妍;;毒死蜱在小麦植株及土壤环境中的残留特性[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
6 |
邓志华;刘云根;夏红云;崔亚伟;梁启斌;;自制新型液相色谱柱同时测定土壤中两种农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5期 |
7 |
孙扬;杨挺;皇甫伟国;李少南;;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J];农药学学报;2007年04期 |
8 |
王俊;;白蚁防治药剂在模拟房屋白蚁预防施工土壤中残留降解性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
9 |
刘伟;朱鲁生;王军;谢慧;王金花;;毒死蜱、马拉硫磷和氰戊菊酯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4期 |
10 |
刘伟;朱鲁生;王军;谢慧;宋艳;王秀国;王倩;钱博;;利用吸收光谱法和微核法测定3种农药对DNA损伤的作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
11 |
陆勋元;蒋永祥;;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和分析蔬菜中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残留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年09期 |
12 |
吴慧明,朱国念;毒死蜱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3年04期 |
13 |
岳永德,王如意,汤锋,刘坤;毒死蜱在土壤中的光催化降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4 |
石利利,林玉锁,徐亦钢,陈良燕;高尔夫球场土壤和水中毒死蜱农药残留的测定[J];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03期 |
15 |
李时银,黄智,倪利晓,祝栋林,孙成,王连生;毒死蜱及代谢产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
16 |
贾慧娴;孙剑宁;张亮;熊先贵;;毒死蜱在蔬菜、水果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的研究现状[J];现代农药;2010年05期 |
17 |
王金花;陆贻通;;农药毒死蜱的生态风险及其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2期 |
18 |
马丽;衡雪梅;曹雯梅;程亚樵;;33%二甲戊灵EC和48%毒死蜱EC在大蒜田混用技术[J];农药;2008年08期 |
19 |
杨昀;蜱·阿维乳油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J];广西化工;2000年S1期 |
20 |
颜桂军,王成菊;15%毒死蜱·高氯微乳剂的研制[J];农药;2003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