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榧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别对香榧愈伤组织、丛生芽、腋芽进行诱导,并通过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获得了香榧的完整植株。这为以后开展香榧的遗传转化和品种改良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外植体,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继代能力不同。叶片、芽、茎段的诱导率分别达到81.7%、79.8%、84.2%。其中由叶片、芽诱导的愈伤组织不能继续继代,均褐化死亡。只有茎段形成的愈伤组织可以在B_5+BA 0.5mg/L+2,4-D 0.5 mg/L的培养基上继续继代。
2.影响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因素很多:不同品种、不同采样时间、不同培养方式均对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有一定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雄株茎段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能力大大高出雌株。
3.在茎段愈伤组织的继代过程中,添加800mg/L的活性炭可以有效的防止愈伤组织褐变,并且对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和增殖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4.茎段形成的愈伤组织经四到五次继代后转入B_5+BA 0.1mg/L+NAA 2.0mg/L培养基上,培养20天后有丛生芽发生。茎段在B_5+KT 0.1mg/L+NAA 2.0 mg/L培养基上易诱导出腋芽,诱导率最高可达144%,且腋芽生长速度较快。
5.利用腋芽增殖和丛生芽诱导的方法均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体细胞胚获得的单根植株在1/4 B_5+BA0.1mg/L+IBA0.5mg/L+AC 800mg/L培养基上诱导生根效果最好,最终形成众多根系的完整植株。
|
|
|
|
1 |
王彩云;白吉刚;杨玉萍;;桂花的组织培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S2期 |
2 |
周琼;张丽琼;屈国胜;廖咸康;;重瓣铁线莲组织培养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3 |
管清杰;柳参奎;;农杆菌介导的紫穗槐茎段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4 |
姜新兵,陈力耕,何新华;香榧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4年05期 |
5 |
张登云,钱亦农;鄂南香榧资源初步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01期 |
6 |
陈红星,陈华,张龙满,江瑞珍,徐晓锋,陈新华;浙江省磐安县香榧种质资源调查[J];林业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
7 |
张跃林;广德山区香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1995年04期 |
8 |
邺林;三代同堂的香榧[J];绿化与生活;1995年02期 |
9 |
斯海平;怀念那株香榧树[J];国土绿化;2002年02期 |
10 |
童品璋;诸暨香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3年04期 |
11 |
陈星高;;探访“香榧王”[J];浙江林业;2009年07期 |
12 |
李存珍,熊耀康,郭钦标,童品璋;香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13 |
屠国燕;;诸暨有珍果 天赐曰香榧[J];浙江国土资源;2008年12期 |
14 |
楼枝春,潘悦优,丁立本,麻孟松,梅振根,厉淼;香榧丰产技术要点[J];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03期 |
15 |
胡中成,郑伟刚,陆锡其,程亚军;香榧苗木立枯病症状及防治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05年01期 |
16 |
蔡天军;;发展香榧种植 青山变成“金山”[J];新农村;2006年09期 |
17 |
吴松观;大香榧树[J];林业实用技术;1982年06期 |
18 |
郭钦标,任钦良,马正三,童品璋;香榧种砧嫁接技术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19 |
田荆祥,吴美春,仲山民,陈建国,任钦良;香榧种子油脂形成过程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
20 |
谢力信;香榧自白[J];江西林业科技;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