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土地利用区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界定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地竞争也愈趋激烈,土地利用类型也随之更加多元化,出现越来越多的复合土地利用区。这些区域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干预,使原本复杂的氮磷非点源污染的复杂性更上一个等级,也使传统的评价模型无法对其做出很好的评价和预报,而这些区域又往往是水环境污染十分突出的区域,迫切需要得到及时的管理和控制。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选择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研究区域,尝试建立复合土地利用区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评价模型。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在华家池校区的不同土地利用区采集了50个土样采样点和15个受纳水体水样采集点,分别研究土壤氮磷积累的空间分异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以及水体氮磷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壤氮磷积累的关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质、氮和磷都有很大的影响;水体的氮磷含量由于同时受点源和非点源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总的来说,良好的植被覆盖区域水体的氮磷含量相对较低。
研究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的评价体系。把SCS水文模型中的CN值引用到复合土地利用区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评价模型中,解决复合土地利用区下垫面情况复杂、评价指标难以获取的问题。同时运用等标污染负荷计算,使不同类型污染源具有可比性。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把不具可比性的复杂的复合土地利用区降为一个具有可比性的均一体。构造氮磷流失评价模型,同时运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聚类评价方法作参照,对研究区进行评价。
运用模型对研究区评价的结果表明:氮磷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域主要是居民区、畜牧场和一些施肥量大的种植区,而敏感性最低的区域集中在具有良好植被覆盖的绿化区。规律很明显,高的污染源叠加上高的迁移因子构成高的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