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蚜有翅蚜迁飞传带病原真菌和寄生蜂的生物学研究
【摘要】:虫霉诱发的蚜虫流行病和寄生蜂都是蚜虫种群自然控制的重要生物因子。由于侵染蚜虫的虫霉多能形成休眠孢子,具有重要流行学意义的蚜虫初始感染长期被认为源于土壤中越冬的休眠孢子。然而,土壤传病假说无法解释至今无休眠孢子但全球广为流行的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而更有生命力的有翅蚜迁飞传病假说已获得大量实证。许多关于蚜虫和寄生蜂的互作关系和协同进化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完全忽视了寄生蜂也有随寄主蚜虫迁飞而扩散的可能性。作为有翅蚜迁飞传病课题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以桃蚜(Myzus persicae)为主要对象,一是通过三年定点系统观察空中迁飞性有翅蚜带菌种类、频率及季节性变化,深化对迁飞传病现象生物学本质的认识,重点揭示受侵染有翅蚜在寄主植物上定殖后的传病行为及模式。二是通过感病和未感病、寄生和未寄生有翅蚜在定殖后生殖力的观察,建立它们各自的生殖力概率模型,从而定量表达有翅蚜传播病害和寄生蜂的生物学潜能。三是从感病有翅蚜虫中分离和鉴定代表菌种,通过生物测定建立时间-剂量-死亡模型,评价其侵染力。
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6月,以位于杭州市中心的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园中心大楼的楼顶作为空中诱蚜平台,楼顶中央平铺2×4m黄色防雨布作为诱蚜区,小区内等距安放25钵单株栽培的甘蓝或油冬。利用蚜虫趋黄性,引诱空中迁飞的桃蚜有翅蚜在小区内着陆。每天定时检查并收集所有有翅蚜,带回实验室单头饲养。共诱获迁飞性有翅蚜3183头,带回室内在21±1℃和12L∶12D条件下单头饲养7~12天,其中923头在定殖后7天内发病死亡,初始感染率达29.0%。在病死有翅蚜中,97.5%系蚜科专化性虫霉侵染所致,新蚜虫疠霉的发生比例高达81.9%,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占8.4%,普朗肯虫霉(Entomophthora planchoniana)占2.9%,弗雷生新接霉(Neozygites fresenii)占0.67%,虫瘟霉(多数为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少数为根虫瘟霉Z.radicans)占3.8%。另有个别有翅蚜尸系新蚜虫疠霉分别与普朗肯虫霉、暗孢耳霉或安徽虫瘟霉的复合感染所致。
空中诱获的带病有翅蚜在单头饲养期间,镜检确认的发病死亡绝大多数发生于定殖后第1~5天内(占98.6%),很少发生于第6天(仅9头)和第7天(仅4头),其中前3天累计发病死亡者达83.2%。所有带病有翅蚜定殖后的平均潜伏期(±SD)为2.5±1.2天,短于虫霉对蚜虫4~6天的侵染潜伏期。
在对385头带病有翅蚜的后代蚜群的12天饲养观察中,有68个蚜群在其母蚜病
|
|
|
|
1 |
张广学,钟铁森;中国蚜科新纪录,3[J];昆虫学报;1984年02期 |
2 |
;中国毛蚜科4新纪录[J];昆虫学报;1986年02期 |
3 |
黄勃,樊美珍,李增智;三种虫霉目真菌可溶性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4 |
李伟,许维岸,李照会,许俊杰,张洪玉;泰安地区虫霉目真菌资源初步调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5 |
张广学,乔格侠;蚜科长管蚜亚科戏蚜属和蓼蚜属的分类地位订正(同翅目:蚜科,长管蚜亚科 )(英文)[J];昆虫学报;2002年05期 |
6 |
高占林;党志红;李耀发;李中健;杨继坤;申妍妍;潘文亮;;河北省白洋淀周边地区小麦蚜虫种群消长动态[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
7 |
贾春生;;广东省乐昌市虫霉目真菌调查[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
8 |
樊美珍,郭超,刘荣光,李德家,王纯洁;虫霉目新记录属及新记录种[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9 |
贾春生;;萝卜蚜新蚜虫疠霉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英文)[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0年06期 |
10 |
赵紫华;关晓庆;刘军和;钱锋利;贺达汉;;蚜霉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利用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
11 |
贾春生;;感染丝光绿蝇的双翅目虫疠霉形态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年06期 |
12 |
贾春生;;侵染黑肩绿盲蝽的突破虫霉新记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年03期 |
13 |
吴仁源,赵志模,刘牛,李媛;四川小麦穗期蚜虫发生程度预测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4 |
峗庆才,吴仕源,毛永斌,王开洪;小麦蚜虫为害特性及防治指标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15 |
肖启明,刘学端,何可佳,何昆,易图永;蚜传烟草花叶病流行规律的探讨 Ⅰ.田间病株率与烟蚜关系模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6 |
张丽坤,张广学;中国蚜科一新记录属斯维蚜属及一新种(同翅目:蚜总科)[J];昆虫学报;2000年03期 |
17 |
乔格侠,张广学;聂跳蚜属(蚜科:跳蚜亚科)订正及一新种记述(英文)[J];昆虫学报;2004年06期 |
18 |
宋丽雯;白海莉;沈慧敏;;几种病原真菌对二点叶螨、桃蚜的侵染能力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6期 |
19 |
张合彩;乔格侠;;基因序列在蚜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昆虫学报;2006年03期 |
20 |
王承芳;李鲲鹏;黄勃;;中国一新记录种——近隔接合孢耳霉[J];菌物研究;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