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金属高温热管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当今世界上热管开发研究的新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与热管研究现状,开展了关于液态金属高温热管的理论、试验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同时,完成了对新发明(中国发明专利961171175.8)研制的钠钾共熔合金高温热管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研究获得的一系列结论将对液态金属高温热管在工业领域,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的设计、生产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全面地分析了各种液态金属工质的特点,探讨了高温热管常用和一些有应用前景的工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及其同事提出了钠钾合金热管的新思想,并通过试验论证了其可行性和实用性,填补了热管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在回顾现有成熟的高温热管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前人液态金属高温热管从冷态启动到稳态工况的一系列阶段的不同理论分析模型,即稀薄气体(自由分子流)的自扩散二维瞬态模型、连续流转变温度区概念和“平面前锋”分析解模型以及瞬态二维可压缩层流模型与稳态二维不可压缩层流模型,在此基础上,作者首次对重力型高温热管的理论作了专门的研究。同时,对高温热管相变换热的机理也作了深入的讨论,作者结合钠钾合金工质揭示了液态金属蒸发传热的特点。钠钾合金高温热管的传热极限也得到了深入的分析。
其次,作者进行了钾和钠钾合金液态金属高温热管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它们的启动特性、等温性能、稳态工作性能以及传热性能,部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试验得到的结论将为高温热管的工业应用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本文还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化规模生产高温热管的设备、工艺和技术,讨论了液态金属高温热管结构材料与工质相容性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剖析了高温腐蚀的机理,作者及同事提出了液态金属致脆性的高温热管腐蚀新观点。
在介绍高温热管在一些国民经济领域成功应用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为作者负责或参与设计的高温热管在余热利用等能源工程领域中的最新开发应用,并对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了评价。
|
|
|
|
1 |
赵钦新;王宇峰;王学斌;惠世恩;徐通模;;我国余热利用现状与技术进展[J];工业锅炉;2009年05期 |
2 |
张在浩;;日本的余热利用技术研究[J];中国能源;1981年01期 |
3 |
冯踏青,屠传经;液态金属高温热管结构材料与工质相容性研究[J];能源工程;1997年02期 |
4 |
许圣华;高温热管结构材料与工质相容性的分析研究[J];节能技术;1999年06期 |
5 |
李建新,王永川,郭建民,李志刚;用于回收炼钢车间余热的换热器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06期 |
6 |
许圣华,冯踏青;高温热管在硫酸工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节能技术;1999年05期 |
7 |
;电磁泵[J];电机与控制应用;1978年01期 |
8 |
徐善弼;;U形窑的余热利用[J];混凝土;1980年06期 |
9 |
;威远炭黑厂余热利用及三废处理[J];天然气工业;1981年01期 |
10 |
周妙良;;50GF_6b型余热利用交流柴油发电机组的研制[J];机械与电子;1985年02期 |
11 |
张宏远;轧钢用炉余热利用的经济效益[J];节能技术;1986年04期 |
12 |
史竞,宋湛苹;我国工业炉余热利用的现状与展望[J];工业加热;1991年01期 |
13 |
陈力哲,李瑞扬,王怀彬,吴春江,孙恩召,张晶,王玉泉;暖风炉排烟的余热利用和粉尘治理[J];节能技术;1997年01期 |
14 |
宋冬根;蓄热技术与热电联产[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1998年03期 |
15 |
黄静;高炉煤气的余热利用及烟尘治理[J];广西节能;1999年02期 |
16 |
白世华;太钢机械厂锻造工段加热炉的余热利用[J];山西机械;2002年S1期 |
17 |
高春梅;沼气发电与余热利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年05期 |
18 |
单建强;冉旭;杨帅;张斌;朱继洲;;全自动液态金属控制在核反应堆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2007年03期 |
19 |
孙文学;徐永绥;傅远征;;内燃机车余热分析与利用[J];内燃机车;2007年07期 |
20 |
孔亮;樊轩;刘玉水;;天然气发电机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