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

呼叙利  
【摘要】: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池昌海先生的《〈史记〉同义词研究》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为配合古代汉语的教学,以辨异为主要内容;后期开始转向专书同义词研究,通过系统地对某部专书的同义词进行精细地描写,搞清这部专书词汇的同义聚合关系。专书同义词研究属于断代词汇研究,但能给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重视上古汉语、轻视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重视单音同义词研究、轻视复音同义词研究。这种状况是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 《魏书》是中古时期一部很重要的史书,词汇量大、词汇面广、断代性质确定,但是长期不为学者重视,至今还未有对其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问世。本文以《魏书》的复音同义词为研究对象,选取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复音同义词共一百三十多组,进行微观研究,以了解中古汉语复音词、复音同义词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复音同义词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综论部分,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针对目前的现状,指出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从“词汇古今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复音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强调进行复音同义词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提出复音同义词研究的三个原则,即“平行性原则”、“语境验证原则”和“语素考释原则”,并分别探讨这三个原则的词汇学依据、内容和适应性。第三章,简单介绍《魏书》的语料性质、史料价值、版本和词语研究的价值等问题,并指出在《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过程中,坚持“一个意义相同”的同义词观,坚持“共时和历时相统一”及“言语和语言相统一”的原则。第四章,主要从大型辞书编纂、现代汉语复音词溯源和深化古汉语同义词研究三个方面,探讨《魏书》复音词、复音同义词研究的价值。第五章,指出《魏书》复音词、复音同义词的特点,从合成词的构成语素和结构关系两个方面划分复音同义词的语义类别和形式类别,并主要从新词和旧词角度探讨复音同义词的来源。 下编是例释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具体研究名词性复音同义词,第二章具体研究动词性复音同义词,第三章具体研究形容词性复音同义词。例释的主要目的是从微观认识《魏书》复音同义词的客观面貌,以便在此基础上探讨有关复音同义词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微观研究主要是辨别同义词组内部成员的新词、旧词、新义等状况,为以后进行复音词的历时替换研究做准备,而不以辨异为主要目的。 本文所研究的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的合成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单侠;;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一点思考[J];前沿;2009年02期
2 ;《第三—五世纪汉语语法概论》[J];当代语言学;1978年02期
3 刘祖国;;《太平经》所见东汉时期的新词新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4 И.Т.Зограф;王海芬;;中古汉语研究概况[J];当代语言学;1980年06期
5 林端;上古汉语的阴入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6 蒋礼鸿;;《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序[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7 张家合;;中古汉语程度副词初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李仕春;;从复音词数据看中古汉语构词法的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薛才德;藏文后置辅音j-和中古汉语~*-i-的来源[J];民族语文;2004年03期
10 舒韶雄;;《搜神记》的概数表示法——《搜神记》语言研究系列之一[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1 舒韶雄;;从常用词演变看《搜神记》的语料价值[J];语文学刊;2008年01期
12 林端;上古汉语的去入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3 徐慧文;都市流行词语浅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4 伍和忠;;上古汉语表“经验”的手段[J];古汉语研究;2008年02期
15 潘悟云;;藏文的■-与■-[J];民族语文;2008年04期
16 舒韶雄;;《搜神记》中的“是”字句——《搜神记》语言研究系列之二[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7 陈建生;二十世纪新词词彩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8 张建军,张泽宁;如何看待新词新语[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9 王金凤;俄语新词探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0 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更”探微[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松下宪一;;北朝隋唐时代史料中的“代人”[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永伟;;浅谈《新英汉词典》的修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鹤泉;;北魏后期的“道”考略[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程涛;施水才;张玉杰;吕学强;;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新闻领域新词挖掘[A];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栾继生;;大兴安岭嘎仙洞北魏石室祝文与《魏书》史料辨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8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雷楠;;凤凰山畲语词汇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10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郭颖;《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栗学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宋兆祥;中上古汉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黄河;北魏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志伟;《魏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曾石飞;中古汉语感官感知类动词语义场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杨必新;《魏书》“秽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杨必新;《魏书》“秽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赵利霞;《肘后备急方》中的新词新义[D];西北大学;2009年
6 王德杰;早期汉译佛典语气助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雅溪;《魏书》殿本考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闫爱萍;王沈《魏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9 佟艳洁;《洛阳伽蓝记》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虎;《宋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词越来越酷了[N];解放军报;2000年
2 庄奎太;美容新词令人“晕”[N];中国工商报;2001年
3 蒋宗许;半生心血铸辉煌[N];光明日报;2011年
4 曲志红 沈路涛;《现代汉语词典》补新词赶新潮[N];检察日报;2002年
5 江南;楼市又赋“新词”[N];河北经济日报;2001年
6 昌宁县珠街中学 殷铖君;两类“新词”不宜用[N];云南经济日报;2002年
7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8 ;新词集锦[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雷颐;从张之洞厌恶“日本新词”说起[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易水;IT新词集锦[N];计算机世界;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