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块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摘要】:
华南板块主要由三个构造单元组成:扬子地块、华南褶皱带和东南沿海褶皱带,后二者又统称为华夏地块。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华夏地块的早三叠世古地磁研究取得一批数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的来说,华夏地块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还较少,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一些数据缺乏必要的剩磁分析、稳定性检验及岩石磁学研究;另外由于华南构造的复杂性,尤其是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和普遍的岩浆活动,使得早中生代以前的数据,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结果。因此,据古地磁数据推测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拼合时期与拼合的形势过程也有不同的观点,至今存在较大的分歧。
近年来在开展“华南早三叠世古地磁”项目过程中,我们对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的下三叠统广泛地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在研究区获得的样品中,只有广东黄坌剖面分离出了特征剩磁,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其它剖面因为后期地磁场和构造重磁化十分严重而没有得到原生剩磁。
对广东黄坌剖面早三叠世大冶组122个岩芯样品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热退磁显示2~3组分量。低温分量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100~300℃分离出一组叠加剩磁(层面坐标D=56.8°,I=25.5°,α_(95)=8.8°),为燕山期的重磁化。350~530℃退磁区间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层面坐标下D=51.1°,I=15.3°,α_(95)=5.0°),并且通过了广义的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表明高温分量为原生剩磁。对应虚磁极位置:38.5°N,212.7°E,dp=2.6,dm=5.1,它与扬子地块同时代的极位置在95%的置信区间内重叠。
黄坌剖面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以及华夏地块上已有的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早三叠世时已经拼贴。已发表的华夏地块上的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表明,它们的磁倾角接近,但偏角变化较大,且在投影图上早三叠世古磁极分布于一个以华夏地块为中心的小圆上,暗示了中国南方广泛存在的局部区域旋转导致各地的古地磁极不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3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