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光杠杆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
【摘要】:
现代海陆空天运载体的自动驾驶技术与高技术武器精确导航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导航与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惯性导航与制导技术是唯一具有自主性的导航技术,具有抗干扰、隐蔽性好的特点,倍受重视。惯性技术又是现代立体化战争中实现精确打击与防卫的关键技术,在国防领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精度、小型化、高可靠性的惯性器件更是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的急需。加速度计与陀螺是惯性系统的核心部件。我国的陀螺已经向小型化迈出了一大步。研制成功与陀螺配套的小型化、集成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加速度计,凸显为我国国防建设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MEMS微加速度计,精度低于10~(-4)g,动态范围为±30g。本课题的目标是研制一种新型光学测量原理的微光学加速度计,测量精度达到10~(-5)g以上,动态范围接近±50g,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国内空白。课题将片上集成光学系统技术与惯性技术相结合,为传统的惯性器件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性。
本文阐述了加速度计、微加速度计的测量原理、设计理论和微加速度计的误差分析;讨论了微加速度计的主要性能指标参数、测试方法;介绍了创新的光杠杆加速度测量方法、基于此方法构建的小型化微加速度计模型系统以及对该模型系统进行的静态翻转和转台实验;分析了小型化微加速度计模型系统的性能指标。最后对该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对其发展做出了展望。数据显示:微加速度计模型系统工型理论分辨率能够达到8.8×10~(-7)g,实际加速度分辨率为3.1×10~(-5)g,平均灵敏度为19mV/10~(-5)g,动态范围在开环状态下是±2.037mg以上。模型系统Ⅱ型理论分辨率能够达到7.08×10~(-7)g,实际加速度分辨率为3.1×10~(-5)g,平均灵敏度为1.2mV/10~(-5)g,动态范围在开环状态下是±1.48mg以上。采取闭环控制,可以增大集成化后的加速度计动态范围。
本文所做工作是课题的第一步,为新型的光学惯性技术、微光学惯性器件的进一步研制、工程化奠定了基础,主要创新点包括:
1.提出了改进的光杠杆微位移测量理论;
2.设计并实现小型化的微位移测量系统,分析了系统性能;
3.构建了基于光杠杆的小型化微加速度计测量模型,进行了初步测试实验与性能分析;
4.提出基于MEMS技术的平面集成自由空间光杠杆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方案,对检测光路部分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实现的可行性。
该新型光学微加速度计模型系统精度高,结构易实现,具有研制成MEMS加速度计的可能。基于此模型研发的新型微光学加速度计工程化产品,能够满足现代国防需求。
|
|
|
|
1 |
郑英彬,苏伟,何晓平;叉指式微加速度计的静电-机械耦合场分析[J];传感器技术;2002年05期 |
2 |
徐佩,刘俊,张文栋;用于硅微加速度计检测的差分频率电路设计[J];航空计算技术;2004年03期 |
3 |
郇勇,张泰华,杨业敏,曾昭君;用Hopkinson杆冲击加载研究高量程微加速度计芯片的抗过载能力[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
4 |
张斌珍;李科杰;张文栋;薛晨阳;王建;;基于共振隧穿压阻薄膜的GaAs基微加速度计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5 |
熊继军;范波;郭虎岗;高建飞;;微加速计固有频率的推导及验证(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8年09期 |
6 |
谭晓昀;周贤中;姜一鸣;陈伟平;;微加速度计中Sigma Delta调制与脉冲编码调制的对比分析(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6期 |
7 |
冯宇翔,董景新,赵长德,吴天准;利用单片机实现微加速度计性能自动测试[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07期 |
8 |
谭晓昀;周贤中;刘晓为;;Sigma-Delta微加速度计改进型梳状滤波器的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
9 |
古玉锋;田梦君;常洪龙;;基于Σ-Δ调制技术的微加速度计系统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6年10期 |
10 |
凌灵;陈文元;李凯;姜晓波;;微机械电容式加速度计的结构及检测技术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年08期 |
11 |
肖鹏,王冰;基于MEMS微加速度计的无视觉传感器防摇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工程;2005年01期 |
12 |
曾唯;林麒;;ADXL320加速度计性能参数的标定实验[J];中国仪器仪表;2006年09期 |
13 |
鲍爱达;徐晓辉;张英祥;范波;郭涛;;微加速度计固有频率的推导及验证[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6期 |
14 |
张扬;曲延滨;;力平衡式微加速度计系统特性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
15 |
贺玲,薛大同,雷军刚,郝一龙,董海峰;隧道式硅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和制作[J];传感器技术;2003年12期 |
16 |
熊继军;高健飞;郭涛;范波;;可靠性预计模型[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7年04期 |
17 |
冯谦,郭万林;Casimir力对微加速度计性能的影响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8 |
张斌珍;宋志平;李建钊;;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构成及标定技术[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1期 |
19 |
高健飞;熊继军;郭涛;范波;;微加速度计在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
20 |
姜晓波;陈文元;汤坚;钱莉;凌灵;;基于微加速度计的AIR-MOUSE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22期 |
|